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研究优化施肥对柳枝稷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半干旱区种植3年的柳枝稷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60、120和240 kg·hm-2)对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以盐碱荒地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总的来看,施氮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62.
能源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能源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出目前作为能源植物开发或极具开发潜力的能源植物约有31科60属70种。这些植物在种类、化学成分、形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功能及其开发利用形式上也具有多样化。并对目前能源植物开发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究粉垄耕作对甜高粱土壤耕层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机理,以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农牧场甜高粱农田作为试验区,设置传统耕作(CK)、粉垄30 cm(F30)、粉垄50 cm(F50)、深翻40 cm(DT40)4个耕作模式,研究甜高粱农田土壤耕层各物理性质、速效性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耕层质量做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F30、F50相比CK与DT40处理能更好地协调土壤三相比,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孔隙度,有效改良土壤耕层的物理性质(P<0.05)。(2)与CK处理相比,F30、F50及DT40处理在0~15、15~30、30~45 cm 3个土层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增加,但CK仅与F30和F50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5.3%~14.5%、13.1%~15.9%、3.2%~4.1%;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13.0%~19.1%、15.7%~20.2%、2.8%~6.7%;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5.2%~21.1%、5.7%~23.3%、0.8%~5.0%。(3)与CK处理相比,F30、F50及DT40处理在0~15、15~30、30~45 cm 3个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但CK仅与F30和F50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数量增幅为6.3%~118.7%、18.8%~111.1%、9.4%~30.0%,真菌数量增幅为40%、33.3%~100.0%、20%,放线菌数量增幅为7.0%~40.0%、23.9%~86.7%、4.4%~26.7%。通过主成分综合分析得出,粉垄耕作模式下甜高粱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耕层质量高于CK和DT40处理,甜高粱产量在粉垄耕作下显著提高,其中F30耕作在生产上的应用性更广泛。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粉垄耕作对甜高粱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农牧场,以BJ0603为供试品种,设置传统耕作(CK)、粉垄30 cm(FL30)、粉垄50 cm(FL50)和深翻40 cm(DT40)4种耕作方式,测定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结果 表明,相比CK和DT40处理,粉垄耕作(FL30和F...  相似文献   
65.
施氮量对间作马铃薯植株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大面积连作,导致马铃薯氮素利用率低下以及晚疫病发病率高和用、养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于2018年5—10月在宁夏海原县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0、75、150、22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N1、N2、N3处理);副处理为2种种植模式(马铃薯单作和马铃薯‖燕麦),研究施氮量对间作马铃薯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作马铃薯最大氮素累积速率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前后,间作马铃薯最大氮素累积速率出现在块茎膨大期前后,N2处理的氮素积累效果相对优于其他处理。单作马铃薯施氮150 kg·hm~(-2)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分别较N0、N1、N2处理提高7.46%、8.54%、6.11%,间作马铃薯施氮150 kg·hm~(-2)处理的NHI分别较N0、N1、N2处理高2.08%、8.87%、2.40%,间作模式下氮肥农学利用率(AE)、氮肥生理利用率(PE)、氮肥利用率(NUE)均高于单作,并且施氮150 kg·hm~(-2)处理的AE、PE、NUE分别较N1和N3处理高33.98%、49.08%,41.83%、85.53%,55.15%、94.83%,各施氮处理间PE、NUE差异显著(P0.05),种植模式间氮肥农学利用率差异极显著(P0.01)。随施氮量的增加,单作模式下,各施氮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增加1.73%、10.29%、3.97%;间作模式下,各施氮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增加8.68%、31.23%、15.33%;在施氮水平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作用下,马铃薯产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马铃薯的施肥增产效果明显优于单作。  相似文献   
66.
67.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春播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质量分数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裸燕麦高灌溉定额处理不同生育时期茎、叶和穗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低灌溉定额(P0.05)。滴灌灌溉定额为180mm(W4处理)时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高,其他处理由高到低依次为:W5、CK、W3、W2、W1;滴灌灌溉定额为60mm(W1处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低。滴灌灌溉定额为180mm(W4处理)时籽粒产量最高(3 249.7kg/hm2),比传统灌溉(CK处理)籽粒产量提高5.98%,比最低灌溉定额(W1处理)提高31.83%。说明适宜的滴灌灌溉定额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茎、叶和穗对氮、磷、钾的吸收,使得各器官养分的积累量增加,促使后期有更多养分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燕麦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8.
在宁夏银北盐碱地区,以'Cave-in-rock'柳枝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柳枝稷生物质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柳枝稷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盐碱地条件下,充足的灌水和适量的氮肥投入是柳枝稷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保证.在相同...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盐胁迫与供磷水平对不同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品种苗期光合特性及总生物量的影响,以八倍体Alamo、Alamo和Pathfinder 3个品种作为水培试验材料,设置2个盐胁迫水平(A1非盐胁迫、A2盐胁迫)和4个供磷水平(B1无磷,B2低磷,B3高磷,B4全磷),分析盐胁迫与供磷水平对3个柳枝稷品种苗期光合指标及总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探究3个柳枝稷品种光合特性与总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盐处理下,3个柳枝稷品种苗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总生物量均随着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非盐胁迫和盐胁迫下八倍体Alamo,全磷处理较无磷处理分别提高21.84%、42.86%、21.98%、17.45%、246.52%和14.63%、16.67%、71.10%、115.45%、91.00%;Alamo分别提高15.89%、28.57%、37.62%、95.16%、115.32%和15.28%、100.00%、37.20%、188.33%、113.97%;Pathfinder分别提高18.33%、75.00%、42.60%、86....  相似文献   
70.
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旱区滴灌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炭基肥的响应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种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T1(1 125 kg/hm2)、T2(1 013 kg/hm2)、T3(900 kg/hm2)、T4(788 kg/hm2)、CK(普通化肥),分析生物质炭基肥对旱区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养分缓释特点与玉米生长的需肥规律相吻合。T1和T2处理的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旱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炭基肥施用量过低会降低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抑制个别生育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综合肥力为T2>T1>T3>CK>T4。因此,施用量为1 013~1 125 kg/hm2的综合培肥效果优于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