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正>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0年起,先后对多种花卉进行了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该院在怀柔生产基地利用本院研发的离子注入技术生产的凤仙花、鸡冠花和  相似文献   
32.
采用百度试验法研究了6种人工林大径级桉树(27~29年生)木材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细叶桉、尾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初期开裂等级均为5级,赤桉为4级,巨桉和粗皮桉均为3级,主要为端裂、端表裂、表裂和贯通裂;干燥结束后大部分试件出现内裂,尾叶桉木材内裂等级为5级,细叶桉和巨桉木材内裂等级均为4级,赤桉、粗皮桉和大花序桉内裂等级均为2级;巨桉、尾叶桉、赤桉、粗皮桉、细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截面变形等级分别为5级、4级、3级、3级、2级和1级;巨桉、粗皮桉和大花序桉木材扭曲等级均为3级,细叶桉、赤桉和尾叶桉木材扭曲等级均为1级;细叶桉、赤桉、巨桉、尾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干燥速度均为5级,粗皮桉木干燥速度为4级。6种桉树木材均属于难干木材,多裂,易变形。本研究拟定的干燥基准,可用于木材加工企业干燥人工林大径级桉树木材参考,为人工林大径级桉树木材的实木化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河北省近50年0℃界限温度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京、津、冀区域内建站至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系统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河北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空间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全省范围内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了45℃。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太行山区,平均每十年增加了93.0℃;各区域的初终间日数变化都呈增加的趋势。初日呈提前的趋势,初日在全省范围每十年提前了2.2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35.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6.
成年雌性大熊猫一般每年春季发情1次,自配种后,受精卵并不是立即着床发育,而是在子宫内游离一段时间,再选择适宜的时机着床,受精卵附着在子宫壁后迅速发育,经2~3个月便分娩而出.这是该物种的独特现象,对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研究,如利用放射免疫[1-3]和酶联免疫法[4]对妊娠期孕酮值的监测,采用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大熊猫早孕因子[5],检测大熊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存在"胚胎延迟着床现象[8]".  相似文献   
37.
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内沙尘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此区域内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北京、天津和平原中南部是此区域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此区域内的沙尘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异,且70年代大多数分区域沙尘日数较60年代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38.
苎麻纺织加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芹  刘学锋 《中国麻业》2005,27(4):209-212
分析了纯苎麻纤维的特点及在纺织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苎麻纺织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彩茧品种M中的性状及对四川宜宾地区的适应性,于2011年春蚕期以四川省宜宾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71×872为对照品种,对彩茧品种M中进行了实验室春季对比试验和春季农村试养,结果表明:彩茧品种M中品种孵化齐一,2 d孵化高达97%以上,眠性快,眠起齐一,少有小蚕发生,健康性好,食桑活泼,抗病力强;与对照蚕品种871×872相比,春蚕期全龄缩短16 h,万头收茧量高5.5%。5龄50 kg桑产茧量高5.5%,解舒率高1.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河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00年NOAA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1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别从年平均和季节平均变化方面分析河北省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年平均上,河北省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大于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在季节平均上,在研究区春、夏、秋季植被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需求不同,春秋两季气温对植被生长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夏季降水量则是植被生长更为重要的因子。[结论]除夏季外,河北省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