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6篇
综合类   13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木薯生料发酵转化乙醇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为试材,分别用正交设计法和均匀设计法考察木薯生料发酵转化乙醇工艺参数,分析讨论了这两种设计的特点,得出在多水平多因素的条件下,均匀设计具有实施试验少、效果好等优势,并得到以乙醇产量为指标的生料发酵转化乙醇最佳工艺参数:料水比1:1.8,初始pH3.5,温度32℃,酵母添加量3.5×107cell/mL,(NH4)2SO4 0.5g,转速140r/min,糖化酶添加量200 u/g,淀粉酶添加量12 u/g,纤维素酶添加量25 u/g, 发酵周期120 h,此时乙醇得率达到15.7%(正交设计最优结果为9.2%)。  相似文献   
62.
基于东海底层鱼类长度谱的捕捞强度变动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2014年秋季东海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构建底层鱼类长度谱,以时间序列长度谱的斜率作为捕捞强度变化程度的指标值,分析比较东海区历史上捕捞强度的变化状况,考察伏季休渔的管理措施是否起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潜在效果。结果表明,16年间小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增加趋势,大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减少倾向,但两者的增减相对稳定(P0.05);时间序列长度谱斜率也呈现变陡态势,但相对平稳(r_s=-0.42,P0.05)。伏季休渔的渔业管理制度能够减缓或阻止了捕捞强度的进一步加剧,但没有实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初衷,其原因在于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捕捞强度骤然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伏季休渔降低的捕捞强度。针对东海区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建议在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管理的同时,配合执行开捕规格的管理。  相似文献   
63.
外源激素对甜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喇叭口期分别用玉黄金和多效唑对3个甜玉米品种进行叶片喷施处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外源激素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各处理对甜玉米5个光合特性和12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种激素引起甜玉米株高和地上部鲜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经过玉黄金处理后,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但是经过多效唑处理后,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表现不一致.玉黄金使株高、穗位高降低,在矮化植株上的作用比多效唑明显,并引起产量的降低,比对照降低2.71%-19.64%.通径分析表明,1.0 mL·L-1玉黄金处理下,地上部鲜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1.5 mL·L-1玉黄金处理下,叶绿素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2%多效唑处理下,单苞鲜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13%多效唑处理下,株高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64.
应用血液蛋白遗传标记研究广东鸡种类缘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检测广东鸡地方品种杏花鸡、胡须鸡和清远麻鸡的血浆淀粉酶(Amy—1、Amy—2)、碱性磷酸酶(Akp—1、Akp—2)、酯酶(Es—1)、血红蛋白(Hb)等六种血液蛋白的多态型,计算各群体各位点的表型及基因频率,求出各品种间的相似系数、遗传距离和分比时间,用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Tocher聚类法和主坐标分析法研究广东地方鸡种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广东地方鸡种的血液蛋白表型及基因频率分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有其特征;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都密切,其中杏花鸡与清远麻鸡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5.
不同畜禽食用的牧草品种牛羊喜食禾本科牧草和高秆类植物,其次为豆科牧草。适宜饲喂牛羊的牧草品种有杂交狼尾草、苏丹草、紫花苜蓿、串叶松香草、冬牧-70黑麦、菊苣和芜菁甘蓝等。兔鹅喜食豆科牧草,其次为禾本科牧草。适宜饲喂  相似文献   
66.
冬季东海外海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SIMPER],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n)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008年冬季与2004年冬季相比,调查水域的种类组成由45种增加至61种,其中,暖水性种类比例减少,暖温性种类比例增加.主要优势种年间变化不大,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者资源密度之和分别占总资源密度的59.95%和55.16%.不同生态属性种类的资源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而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增加.研究水域生物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均值均有所升高,但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年间3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捕捞压力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群落组成的变化可能与拉尼娜事件有关,未来需要掌握不同种类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67.
 通过花粉管通道介导银杏抗菌肽基因Gnk2-1 于西瓜自交系‘04-1-2’中,以浓度为100、200、 300 和400 ng · μL-1 的DNA 为供体,分别于授粉后24、27、30 和33 h 导入,对子代进行PCR 检测。结 果表明:T0 代坐果率和单瓜结籽数随授粉后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但在各个处理时间下均显著低于对 照;外源DNA 的导入对授粉后27 h 处理的T1 代种子发芽率和授粉后24 h 处理的T1 代种子出苗率均造成 显著降低;不同DNA 浓度转化的T1 代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对1 280 株T1 幼 苗进行PCR 检测,得到32 株阳性转化植株,总体转化率为2.5%,最佳转化时间为授粉后24 ~ 27 h,最佳 DNA 转化浓度为100 ~ 200 ng · μL-1;PCR 阳性植株抗病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8.
猪痢疾(SD)为主要感染生长和肥育期猪只的一种粘膜出血性腹泻,常称作血痢。剖检病变限于大肠粘膜的卡他至出血性肠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分别高达90%和50%。自从1921年报道本病后,病原长期不清楚。1944  相似文献   
69.
在分娩前后对母猪鼻腔喷雾硫酸卡那霉素(下称KM),进行了旨在阻止哺乳期间母猪感染哺乳仔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下称B_b)的田间试验。从分娩日到产后15日内,于北海道胆振地区一养猪场繁殖母猪的鼻腔内分离到B_b。对这些繁殖母猪在预产期前3日,分娩日,产后1周、2周,3周共5次进行鼻腔喷雾KM(960mg/头),同时用在试管内有强大杀菌效果的异氰酸钾盐每周进行2次畜舍消毒。其结果,断奶时对试验组母猪(n=6)所产仔猪(n=30)的鼻腔行细菌检查均为阴性,而且鼻甲骨的萎缩也较试验前的对照组为轻。猪萎缩性鼻炎(下称AR)在我国有着广泛流行,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关于本病的原因,认为B_b是其主要的病原菌,最近又证实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其病原。但是,经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本病的主要病原是B_b。这样,在本病的原因已经查明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各样的防制措施,给哺乳猪鼻腔内喷雾KM作为其方法之一,确认了对本病的有效性。这次,笔者在有B_b感染源很大嫌疑母猪的养猪场,对认为是直接感染源的母猪实施KM鼻腔内喷雾的同时,并对当地的B_b感染状况、B_b的药物敏感性及消毒药的杀菌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柿蒂虫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又名柿举肢蛾、柿实蛾。幼虫危害柿树果实,造成“黑柿”和“烘柿”,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柿树绝产,是我国柿树的主要害虫。为搞清该虫的发生规律,探索经济实用的防治方法,我们于1989~1991年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发生与危害 柿蒂虫在鲁中南山区(枣庄)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部位多在树干基部皮缝,部分在树干基部较松软的土中,少数在树上残存的干柿蒂中,来年4月下旬~5日 上旬为化蛹盛期,4 月下旬~6月上旬 出现越冬代成虫,5 月中旬为羽化盛5期,5月下旬为卵 孵化盛期,5月下 旬幼虫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