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43篇
  59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00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正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系统研究过的一种鱼类病毒性疾病,也是一直危害我国草鱼养殖的一种特别严重的草鱼病毒性疾病,临床以红鳃盖、红肠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显现为特征,对一龄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从近几年现场调查和诊断结果来看,该病仍然是危害一龄草鱼鱼种最严重的疾病,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由于基层水产技术服务及养殖人员缺乏一定临床技术经验,很多病毒性  相似文献   
92.
93.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瘤胃纤维分解菌定量方法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构建了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等3种瘤胃纤维分解菌实时荧光绝对定量PCR的标准品及标准曲线,以用于纤维分解菌的定量测定。提取瘤胃微生物总DNA,以各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PCR产物,与pMD18-T Vector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阳性重组质粒,提取含目的片段质粒DNA,通过PCR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根据OD值确定浓度,将梯度稀释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做出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所构建的3条标准曲线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999),并获得了高扩增效率产物(白色瘤胃球菌为101%、黄色瘤胃球菌为98.0%、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为97.7%),说明成功构建了瘤胃纤维分解菌实时绝对定量PCR的标准品和标准曲线,为定量研究瘤胃纤维分解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添加亚油酸与亚麻酸不同比例混合物对瘤胃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试验共设8个处理,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为0∶0、10∶0、8∶2、6∶4、5∶5、4∶6、2∶8和0∶10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亚油酸与亚麻酸混合物的添加水平为发酵底物干物质的5 %,未添加脂肪酸组为对照。结果表明,所有组合均显著降低产气量和甲烷生成量(P<0 .05) ,且随着亚麻酸比例的升高效果增强。亚麻酸比例超过40 %时显著升高发酵液的pH(P<0 .05) ,所有处理对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均未产生影响;总挥发性脂肪酸随着亚麻酸比例的提高而升高,亚麻酸单独添加显著高于亚油酸单独添加(P<0 .05)。随着亚麻酸比例的升高,丙酸比例显著提高。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甲烷的生成与不饱和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本试验结合化学分析与电镜技术,探讨了氨化与碱化处理对稻草硅化程度的影响,分析了稻草硅化程度与降解率的相关性。化学分析显示,碱化或氨化处理稻草的总硅含量随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铵处理剂量的增加而线性下降(P<0.01);可溶性硅含量随碳酸氢铵处理剂量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但随氢氧化钠处理剂量增加线性下降(P<0.01);总硅与稻草干物质降解率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60,P<0.01)。电镜观察发现,氢氧化钠处理的稻草茎表皮根毛皱缩、乳突和瘤状结构部分溶解,碳酸氢铵处理的稻草茎外表皮层部分脱落;氢氧化钠处理的稻草茎表皮有明显的降解优势,碳酸氢铵处理的稻草茎表皮瘤胃降解72h后仍保持完整的乳突和瘤状结构。上述结果表明,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草的硅化程度,借此提高稻草的降解率,但两者降低稻草硅化的程度与方式不同。氨化处理通过使稻草表皮层部分脱落,降低稻草总硅含量,但借此提高稻草降解率的作用较弱;碱化处理可使稻草表皮硅酸盐部分溶解,从而使稻草总硅含量、可溶性硅含量下降,加速稻草降解。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旨在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年龄奶水牛瘤胃菌群多样性,探究其随年龄增长变化的规律。选择4个年龄组,即Y组(12月龄,胎次=0)、M组(3~5岁,胎次=1)、E组(6~8岁,胎次=2)和O组(9岁及以上,胎次≥3),各组奶水牛分别为9、7、4和5头,采集瘤胃液并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后对16S rDNA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奶水牛瘤胃菌群数量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7),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奶水牛的瘤胃菌群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并随年龄增加个体间的瘤胃菌群结构差异逐渐增大。门水平下,本试验所有年龄奶水牛瘤胃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下,普雷沃氏菌属_1(Prevotella_1)相对丰度在4个年龄组均最高,优势菌属和次级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随奶水牛年龄的增长呈现相互聚拢的趋势。不同年龄奶水牛瘤胃中存在着差异显著的特征性菌属,12月龄奶水牛瘤胃中以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和糖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为主,其相对丰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减少(P<0.05);3~5岁奶水牛瘤胃中则以未分类梭菌目菌属(unclassified_o_Clostridiales)和未排位双歧杆菌科菌属(norank_f_Bifidobacteriaceae)为主,相对丰度显著高于12月龄和9岁及以上年龄(P<0.05);9岁及以上年龄奶水牛瘤胃中的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菌属(unclassified_f_Prevotellaceae)和候选单胞生糖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相对丰度高于12月龄和3~5岁。共性网络物种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奶水牛瘤胃菌群间的相关性和紧密性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综上所述,随着奶水牛年龄增长,其瘤胃菌群数量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优势菌群和亚优势菌群呈现一定的年龄特征变化;奶水牛瘤胃存在着一些年龄特征菌属,其菌群结构紧密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弱,表明宿主年龄增长可影响瘤胃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97.
用压力传感器产气技术评定玉米秸秆添补苜蓿的组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压力传感器体外产气技术,研究了玉米秸秆添补不同比例0(AH0)、20%(AH20)、40%(AH40)、60%(AH60)、80%(AH80)与100%(AH100)苜蓿(AH)在产气量上的组合效应。各组的组合效应均在24h达到最大值,24h后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只有AH40组,亦即当苜蓿添加比例占"玉米秸秆-苜蓿"组合的40%时达到显著水准(P<0.05),且以AH40组下降较慢,在48h仍达到显著水准(P<0.05)。就单一的产气指标而言,玉米秸秆添补苜蓿的比例以占整个日粮总量的40%为宜。  相似文献   
98.
畜禽废弃物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磷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用猪粪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在堆肥过程中分别加入0%、5%、7.5%、10%湿重堆肥质量的过磷酸钙,研究了堆肥进程中磷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无机磷后能显著提高有效磷含量,平均分别提高45%、59%和62%,并且有相当部分的无机磷转变成有机态磷,提高了磷的有效性及利用率,为减少无机磷被土壤固定、提高磷素的当季利用率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9.
民国时期(1912-1949),四川省等西南诸省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国内著名畜牧专家云集四川。在粗饲料资源利用上,畜牧界老前辈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本搞清了四川农家养猪方式及常用粗饲料:“(四川省)内江养猪之主要饲料为牛皮菜、花生藤、蕃苕藤、胡豆糠、米糠、豌豆糠、野猪菜及菜屑等,春夏取牛皮菜、胡豆糠、豌豆糠、米糠等配合饲养,  相似文献   
100.
为探讨干旱能否诱导燕麦对低温的交叉适应性,采用20%聚乙二醇6000(PEG)模拟干旱预处理定莜6号幼苗3 d,以未经PEG预处理的幼苗作对照,恢复2 d后进行低温(昼/夜温度8℃/5℃)处理,分别在低温处理的0、1、3、5、7天采取幼苗叶片,测定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游离氨基酸(AA)和脯氨酸(Pro)含量及相对含水量(RW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14项生理指标及处理7d后植株株高增量和生物量增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燕麦幼苗对干旱-低温的交叉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预处理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燕麦幼苗株高增量和生物量增量,O_2~-和H_2O_2等14项生理指标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对14项生理指标值离差标准化后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依次为38.881%、18.219%、11.238%、9.616%和8.809%,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763%。第1主成分因子对SS、AA、Pro、O_2~-、H_2O_2、RWC、SOD和APX有较大载荷;第2主成分因子对POD、MDA和GSH有较大载荷;第3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CAT和GSH;第4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SP和Pro;第5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APX和ASA。隶属函数分析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值显示,除第1天外,干旱预处理在整个低温处理期间的综合评价值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干旱能够诱导燕麦对低温的交叉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