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1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通用性PCR方法。通过对纯化后IBV核蛋白基因进行直接PCR及套式PCR扩增表明,两次PCR产物的大小为0.7kb和0.5kb,与实际设计相符。而对照的NDV及IBDV的PCR扩增产物均为阴性。用 IBV HB株感染 SPF鸡后,应用我们所建立的 PCR方法去检测不同时期所采集的肾脏、气管、盲肠扁桃体、肺脏和肝脏中的 IBV,在 SPF鸡感染 IBV后的21天仍然能够检测到 IBV的基因组,Southern blotting杂交试验证明了我们获得的 PCR产物为IBV的核蛋白基因。该PCR检测方法比免疫荧光抗体(FA)法更具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完全适用于不同来源及不同血清型I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92.
副猪嗜血杆菌菌影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制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菌影疫苗,本实验通过PCR扩增噬菌体PhiX174的裂解基因E,将其连接到含有λPL/PR-cI857启动阻遏系统的pBV220载体中,使裂解基因E与λPL/PR-cI857串联成为温度敏感的裂解盒,构建重组质粒pBV-E。并将含有E基因的裂解盒插入pMD18-T载体中,构建H.parasuis打孔质粒(pMD-E)。采用电击穿孔法将其转入E.coliβ2155中,利用接合的方式将打孔质粒转入H.parasuis 5型菌株中。将含有打孔质粒的H.parasuis在28℃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升温到42℃诱导E基因表达,制备H.parasuis菌影。电镜观察菌影形态完整,内容物全部被释放到胞外。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菌影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检测益生性发酵乳酸杆菌F6刺激鸡小肠上皮细胞后抗菌肽β-防御素-9(AvBD9)基因表达变化,为从益生菌与上皮细胞抗菌肽表达关系的新角度解析益生菌发挥益生作用的新途径和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及依据。利用不同剂量(2×105,2×106,2×107 CFU)的发酵乳酸杆菌F6分别刺激原代培养的鸡小肠上皮细胞4h,提取刺激后的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FQ-PCR检测抗菌肽AvBD9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未受刺激的正常对照组也检测到AvBD9mRNA的表达,发酵乳酸杆菌F6能上调AvBD9基因表达。刺激组中AvBD9mRNA的表达在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差异。2×105 CFU/mL组AvBD9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受细菌刺激的对照组和2×106 CFU/mL组(P〈0.01),显著高于2×107 CFU/mL组(P〈0.05)。2×106 CFU/mL组和2×107 CFU/mL组AvBD9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受细菌刺激的对照组(P〈0.05),但2×106 CFU/mL组和2×107 CFU/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乳杆菌F6与鸡小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可提高抗菌肽AvBD9mRNA的表达,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4.
从副结核分支杆菌K-10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516 bp的MAP1588C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在0.5 mmol/L的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利用融合蛋白的组氨酸标签进行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通过抗6 His标签抗体的Western blot验证了纯化蛋白产物;另外,副结核阳性牛血清可检测到该蛋白条带。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MAP1588C的蛋白分子量为21 kDa,具有良好抗原性,有望将此抗原用于建立副结核的ELISA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5.
牛结核体外免疫诊断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分支杆菌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引起细胞内免疫反应。现在针对牛结核的诊断试验是以T细胞反应机制为基础的。低敏感性的结核血清学试验是不值得提倡的,血清学试验最好作为细胞学试验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最近,发现了牛结核r干扰素试验是一种快速的(24小时)惟一使用全血的体外试验,该方法在澳大利亚地区应用发现,该方法要比传统的结核菌素法诊断牛结核更敏感。假阳性反应的难题归因于所使用的抗原制品间的交叉反应特性,设动物对牛PPD和禽PPD的r干扰素反应作对照可解决假阳性的问题。虽然牛结核特异性蛋白已确认并被分类,这些特异性蛋白可能在血清学或细胞学诊断试验中使用,但是它们可能因牛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的遗传多样性而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6.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A基因特异片段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血清7型国内分离株25-4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方法扩增apxIVA特异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与载体PMD18-T进行连接、转化,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后,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GEX-apxIVA,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中,以IPTG进行诱导,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25-4株apxIVA gene与基因库中标准7型apxIVA gene同源性达97%,所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4kD,与实际预测相符.apxIVA毒素特异片段的成功表达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7.
为了深入地了解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分泌的ApxⅡ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序列特征,本实验以一株APP7型现地分离株L25-4株为实验材料,对其分泌的ApxⅡ毒素的结构基因apxⅡA及其上游启动子区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APP7型L25-4株apxⅡA基因与其它血清型apxⅡ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5%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8.5%以上。在ApxⅡA蛋白的N末端有3个大的疏水结构域,分布在240422位氨基酸之间。在ApxⅡA蛋白的C末端有富含甘氨酸(Gly)和天门冬氨酸(Asp)的九肽(nonapeptides)重复序列Leu/I1e/Phe-Xaa-Gly—Gly-Xaa-Gly-Asm/Ssp-Asp-Xaa,串连重复9次。这些结构域的起始氨基酸的位置分别为374、503、630、735、753、762、771、780和802。推定的赖氨酸酰基化作用位点为557位氨基酸,与E.coil的H1yA相比,在688位氨基酸处少了一个赖氨酸酰基化作用位点。apxⅡA基因启动子-10区序列为AATAAT,-35区序列为TTAAT,-10区与-35区间隔序列为11个碱基。  相似文献   
98.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infectious pleuropneumonia)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猪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本实验以APP血清7型的一株现地分离株L25-4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泌的ApxⅡ毒素的结构基因apxⅡA进行了全基因克隆和测序,并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在E.coli中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蛋白经过洗涤后作为抗原用于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重组的ApxⅡA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9.
牛分枝杆菌mpb64-ag85b-esat6融合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分枝杆菌valleeⅢ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mpb64、ag85b和esat6 3个目的基因片段,采用重叠延伸剪接技术(SOE)和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融合基因mpb64-ag85b,将mpb64-ag85b和esat6串联到同一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64-85b-e6。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以IPTG(终浓度1 mmol/L)进行诱导,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情况,以Ni^2+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和Western blot分析融合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大约为76 Ku,与预测大小相符,以Ni^2+亲和层析柱纯化的融合蛋白能与牛结核病阳性血清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00.
奶牛泌乳期是奶牛机体能量代谢,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容易引发一些代谢疾病,其中奶牛酮病就是最常见的奶牛产后代谢疾病。奶牛酮病是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酮体含量异常增多,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消化型)和神经系统紊乱(神经型)为特征的营养代谢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奶牛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