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根据桐庐县当地蚕桑产业现状,结合强桑1号桑品种在当地栽植的特性,介绍了强桑1号的栽培技术,包括栽植、树形养成、肥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桑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桐庐县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延缓蚕桑业在当地的衰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赣州市农机合作社取得了一定发展,为促进粮食生产、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农业生产组织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客观了解赣州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近期,赣州市委改革办联合安远县委改革办以及市农机局,采取“解剖麻雀+面上调查”的方式,深入安远县双芫乡双芫村,调研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营情况,提出如下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53.
蒌蒿又名芦蒿、水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野生种分布广泛,其嫩茎是主要食用器官。明朝期间,南京市民即采摘蒌蒿食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首次进行蒌蒿人工栽培,现栽培面积在1000公顷左右,其他地区,如浙江、江西、云南和安徽等也已经开始蒌蒿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54.
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下生物量垂直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青海高寒地区对生长2a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Gaud.cv.Qinghai)地下垂直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地下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青海扁茎早熟禾主根全部分布于0~5 cm土层中,根茎、毛根、根茎分蘖芽和总生物量均集中分布于0~10 cm土层中.除毛根在返青后半个月时间内地下垂直分布呈">"型外,根茎生物量、根茎长、根茎分蘖芽数、毛根和地下总生物量垂直分布在一个生长季均呈"T"型分布,且符合y=1-βD变化,但分布数量和比例不同.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冠比0.41.根茎周转率>毛根周转率>主根周转率;根茎分蘖芽数周转率>根茎生物量周转率>根茎长周转率.  相似文献   
55.
青海扁茎早熟禾种群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在青海高寒地区对生长2年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扁茎早熟禾茎(S)、叶(L)、穗(E)及地上总生物量(Ba)的积累均符合一元三次“S”型曲线变化,分别可用S∧=21.04-2.12 d+0.10 d2-0.000 62 d3,L∧=2.71+0.55 d+0.031 d2-0.000 22 d3,E∧=3.17-1.27 d+0.070 d2-0.000 51 d3,B∧a=26.92-2.84 d+0.20 d2-0.014 d3表示。青海扁茎早熟禾自返青至5月中旬进行营养生长,其地上分蘖数、叶面积、叶片数在此阶段迅速增加。5月中旬-6月中旬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进入快速积累时期,茎、叶、穗及地上总生物量平均日增速分别可达6.836,2.611,2.409和11.876 g/(m2·d),同时茎叶比达到最大值(1∶1.61)。青海扁茎早熟禾茎、叶及地上总生物量在7月中旬达最大值,分别为220.3,151.7和406.1 g/m2;穗生物量在6月中旬达最大生物量92.3 g/m2。青海扁茎早熟禾在1个生长季中株高(H)、叶面积(LA)、枝条数(NT)和叶片数(NL)与地上总生物量(Ba)间的关系可用B∧a=-4.44+6.44 H-58.88 LA-0.065 NT+0.029 NL表示,株高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地上生物量积累直接效应最大,叶面积、枝条数和叶片数通过影响株高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56.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来源于我国不同省份的8个大粒裸燕麦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旨在为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8份大粒裸燕麦材料的核型公式分别为:青莜3号:2n=6x=42=22m+20sm (4SAT);平安莜麦:2n=6x=42=18m+24sm (4SAT);白燕2号:2n=6x=42=18m+24sm (2SAT);花早2号:2n=6x=42=20m+22sm (2SAT);花晚6号:2n=6x=42=14m+28sm (6SAT);晋燕8号:2n=6x=42=22m+20sm (4SAT);宁莜1号:2n=6x=42=16m+26sm (2SAT);定莜6号:2n=6x=42=16m+26sm (4SAT),8个燕麦品种的核型均属于2B型.进行聚类及进化趋势分析发现,白燕2号为最进化的品种,青莜3号为最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57.
播期对三种裸燕麦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16,24(5):1032-1040
为探讨高寒地区裸燕麦(Avena nuda)品种最佳播期,以‘青引3号’、‘白燕2号’和‘坝燕3号’3个裸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湟中县(海拔2670 m)通过分期播种,对3个裸燕麦品种产量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3个裸燕麦品种全生育期缩短,总分蘖数、大蘖数、有效分蘖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上升,生殖生长期则相对下降;各阶段光合势呈降低的趋势;各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速率均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且三叶期-抽穗期高于抽穗期-成熟期;3个裸燕麦品种随着播期的延迟,穗数、千粒重和种子产量下降,不孕小穗数和瘪粒数增加。对3个裸燕麦品种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饲草生产利用应首选‘白燕2号’莜麦,种子生产利用应首选‘青引3号’莜麦,播期以4月上旬为最佳。  相似文献   
58.
中草药植物如何施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药材需求量的日趋增加,许多草药都进入了人工栽培行列.但由于中草药的营养规律与特点较为突出,人们对其施肥技术的研究又很少,使得目前在中草药施肥上存在两种偏向,一是认为野生中草药不需要施肥,尤其不能施化肥,最多施点有机肥.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高寒区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资源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择抗倒性不同的6份燕麦材料,比较其乳熟期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为燕麦抗倒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6份燕麦材料茎基部的第二茎节茎粗、茎粗系数、节间长显著高于第一茎节,第一茎节杆壁厚和茎部力学特性显著高于第二茎节。燕麦表观倒伏率与茎、穗和单株鲜、干重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重心高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基部第一、二茎节茎粗、杆壁厚和茎粗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茎节长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力学特征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地上生物量、重心高度、茎秆基部的茎粗、杆壁厚和茎秆力学特性可作为高寒区燕麦抗倒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0.
刘文辉  刘勇  马祥  魏小星 《草地学报》2018,26(5):1150-1158
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燕麦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燕麦人工草地生物碳储量影响的研究,为燕麦人工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生物碳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穗和根生物碳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碳和箭筈豌豆根生物碳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茎、叶生物碳储量。燕麦人工草地总碳储量为1 707.70~2 470.15 kg·hm-2,其中利用青海甜燕麦和采用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箭筈豌豆混播75 kg·hm-2或60 kg·hm-2时建植燕麦人工草地地上、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均表现较高,其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 204.7 kg·hm-2,2 136.4 kg·hm-2和2 008.0 kg·hm-2,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65.4 kg·hm-2,247.4 kg·hm-2和250.3 kg·hm-2。各器官碳储量及群落总生物碳储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显著增加,在乳熟期达到最大。燕麦和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在燕麦抽穗期—开花期和开花—乳熟期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