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12篇
  37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常规耕作、免耕留低茬低覆盖、免耕留高茬低覆盖、免耕留低茬高覆盖和免耕留高茬高覆盖5个处理条件下燕麦播种前、生育过程中和收割后土壤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苗期;CH4排放通量多为负值,表现为"吸收",季节性变化不明显;N2O排放规律性不明显.处...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土壤贮水量、容重、团聚体以及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变化,为该区域旱作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有效的培肥改土措施。结果表明,保水剂、微生物菌肥单施和其配施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燕麦产量,其中配施与CK和两个单施处理相比,土壤贮水量提高2.0%~22.1%;土壤容重降低幅度2.2%~5.5%;土壤孔隙度提高幅度3.2%~9.0%;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5.9%~17.7%;土壤有机质提高3.1%~13.2%;土壤碱解氮提高3.2%~4.2%、土壤有效磷提高7.9%~19.6%、土壤速效钾提高5.4%~13.6%;籽粒产量提高8.4%~20.1%,生物产量提高11.7%~25.1%。综上所述,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能够有效改善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燕麦产量,较两者单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耕作措施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温度及出苗率的影响,以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材料,于2011-2013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耕作措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春松和秋松)能明显减少农田冬闲期土壤水分散失,提高0~100cm土壤贮水量。在燕麦苗期,免耕、秋松、春松和秋翻处理的0~100cm各土层2年平均土壤含水量较春翻分别高出11.55%、9.66%、7.04%和1.22%。深松与免耕较翻耕在土壤温度较高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又具有一定的升温效应。燕麦出苗率表现为免耕春翻春松秋翻秋松。燕麦出苗率与苗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耕层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综合考虑土壤水分、温度和出苗率,以免耕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4.
膨润土对土壤含水量及蒸发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城沿线土壤改良和农业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在清水河县采用大田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处理(CK:0kg·hm-2;1D:6 000kg·hm-2;2D:12 000kg·hm-2;3D:18 000kg·hm-2;4D:24 000kg·hm-2;5D:30 000kg·hm-2),研究其对农田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特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可显著增加燕麦播前及苗期土壤含水量,施用的第2年3D处理含水量最高,第3年5D处理最佳。土壤水分蒸发量与播前含水量关系密切,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5.00%左右时,0~10、20~40、60~80cm土层中5D、4D、3D处理蒸发特性为"先吸水、后失水",10~20、40~60、80~100cm土层为"持续失水";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8.00%以上时,播前及苗期水分蒸发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中,水分蒸发量均持续降低,并于20~25d达到稳定。施用膨润土可显著提高燕麦产量,施用后第2年3D处理较CK增产10.70%,第3年5D处理较CK增产11.53%。  相似文献   
95.
一次性在沙地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研究了其在不同年份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贮水量以及玉米产量影响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40cm土层间粒径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能促进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逐渐向粒径为0.25~0.5mm和粒径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转变,其中以第4a的0—10cm土层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较CK减少了34.55%,粒径0.25~0.5和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分别较CK增加了1.63和12.31倍;在贮水量方面,施入土壤改良剂第3a,第4a,第2a以及第1a分别较CK提高了42.21%~48.48%,32.48%~38.11%,28.35%~34.3%和19.15%~29.47%;在产量方面,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各处理较CK增产幅度在15.1%~59.62%。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在前3a可逐年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贮水能力和提高产量,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改土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6.
大豆对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采用五因素三水平实施方案,系统的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各器官磷素含量和对磷素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各器官磷素浓度大小因器官而异,均呈下降趋势;大豆对磷素最高吸收速率出现在结荚至鼓粒期,最高吸收速率为5.28mg/株·d,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30%~50%左右;适宜密度和氮磷钾适量配施,可显著提高大豆磷素的吸收量与吸收速度,并能显著提高大豆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7.
海峡西岸经济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2008年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区主要由森林、草地、农田、水域、城镇和荒地构成,各景观类型高程分布差异显著。(2)森林是海西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呈规模化集中分布,草地和农田是海西区重要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最多,分布零散;城镇和荒地的结构特征最差,表明其稳定性差,受人为干扰强烈。(3)水域的景观特征处于中间水平,斑块类型差异显著,但景观整体稳定性较强。(4)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海西区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8.
以不同皮燕麦(Avena sativa L.)和苜蓿(Medicago sativaL.)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设计,研究其草产量及品质差异,探讨其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皮燕麦的草产量、粗灰分含量均高于苜蓿;而粗蛋白含量则是苜蓿较高.表现较好的皮燕麦品种为蒙燕1号和坝燕4号.蒙燕1号的子粒产量较坝燕4号高(两品种分别为4 264.7、3 293.9 kg/hm2);而坝燕4号草产量较蒙燕1号高,其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高6 558.0、2 821.1 kg/hm2.苜蓿品种中紫花苜蓿是高产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99.
化肥减施配合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燕麦生产中肥料施用过量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减施50%化肥(50D)、减施25%化肥(75D)、100%化肥(CK)、减施50%化肥+生物有机肥(50DM)、减施25%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75DM)等5个处理,分析了土壤3种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燕麦产量,研究减量磷酸二铵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和收获期75DM处理下0~20 cm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收获期较CK分别提高7.6%、12.6%和25.2%;与CK相比,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有效增加了燕麦收获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9.8%~22.9%,且以75DM处理最优。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燕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以75D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75D和CK提高24.5%和9.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与燕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减施25%化肥并配施600 kg/hm2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效性氮、磷、钾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燕麦增产。  相似文献   
100.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