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12.
选择3月龄健康、体重105.31±2.50kg的利木赞×鲁西黄牛杂交犊牛36头,采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研究了4~6月龄犊牛的能量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研究在蛋白质水平一致的条件下,根据生产中常用的三个精粗比例分三个能量水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日粮的能量对4~6月龄犊牛的能量的平均消化率(DE/GE)为66.77%,总能代谢率(ME/GE)和消化能代谢率(ME/DE)分别为56.92%和85.25%。犊牛在4~6月龄时的维持的净能需要为398.68KJ/kgW0.75.d,增重的净能需要为11490KJ/kg。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绵羊瘤胃液分别处理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和对照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绵羊瘤胃液处理1h和6h后,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酶活力分别为原活力的88.41%和74.04%,而对照酶酶活力分别为原活力的58.30%和46.64%。从整体来说,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在绵羊瘤胃中稳定性优于对照酶。  相似文献   
14.
热应激 ,又称中暑 (Heatstroke) ,是指鸡在高温环境下 ,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机能趋于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并伴随生产性能下降 ,甚至出现热休克和死亡 ,对养禽业危害较大。热应激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 ,特别多见于集约化饲养的种鸡及快大肉鸡。1 热应激产生的原因热应激是由于禽舍及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超过了机体的耐受能力而产生的 ,而引起禽舍及环境温度升高的原因主要有 :①夏季强烈阳光照射 ,使屋顶及地面产生大量的辐射热 ,据测定中午时太阳水平辐射热达到 80 0~ 90 0Cal/m2 ·h ,大量的热通过辐射、传导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0 mg•kg-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污染日粮对断奶仔猪血液学、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猪瘟抗体效价的影响,同时评价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方法】将36头试验仔猪按体重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公母各半),仔猪采用试验笼单独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0 g•kg-1改性蒙脱石(商品名:Calibrin-Z),试验2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0 mg•kg-1 ZEA,试验3、4和5组在试验2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2.0和4.0 g•kg-1 Calibrin-Z。预饲期7 d,正式期22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1.0 mg•kg-1 ZEA组能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含量、外周血CD4+和CD8+的比例、血清IgG产量和21 d仔猪血清猪瘟抗体水平(P<0.05),1.0 mg•kg-1的ZEA处理组日粮添加2.0-4.0 g•kg-1 Calibrin-Z能够显著改善ZEA诱导的免疫毒性(P<0.05);且随日粮Calibrin-Z水平的增加,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和血清IgG线性升高(P<0.05)。【结论】1.0 mg•kg-1的ZEA足以诱导仔猪的免疫毒性,添加2.0-4.0 g•kg-1 Calibrin-Z具有显著的脱毒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致瘤性病毒REV、ALV-J单一感染和共感染肉鸡后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用一定剂量的REV和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1日龄肉鸡,取感染后不同日龄鸡的血液和脾组织,无菌分离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并对脾脏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抗体结合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分析组织病毒感染量变化。【结果】感染REV和ALV-J的肉鸡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增值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在整个感染监测期出现降低,单一感染比,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在某些阶段出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检测感染后17 d和37 d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感染病毒的脾脏组织出现间质稀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层被破坏或减少,17 d较37 d出现病理变化更为明显;同时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发现脾内淋巴细胞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在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脾细胞内均检测出两种病毒,且含有病毒数量明显多于单一感染一种病毒的肉鸡。【结论】REV和ALV-J共感染后肉鸡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更为严重,这可能与两种病毒在肉鸡体内数量积聚增加、互为促进有重要关系;同时这两种病毒感染后造成T免疫细胞增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增殖及组织病变、产生肿瘤细胞的前提,本研究为家禽临床生产中防治REV和ALV-J感染提供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ZEA)污染饲粮对断奶小母猪卵巢指数及孕激素受体的阳性分布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择40头35~38日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按平均体重[(14.01±0.86)kg]随机分为4个组,采用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和1.5 mg/kg的ZEA,4个组ZEA的测定值分别为0、(0.52±0.07)mg/kg、(1.04±0.03)mg/kg和(1.51±0.13)mg/kg。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ZEA水平的升高,断奶小母猪卵巢指数呈一次线性升高(P0.01);1.0 mg/kg ZEA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1.5 mg/kg ZEA组(P0.05),1.5 mg/kg ZEA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0.5 mg/kg ZEA组和对照组(P0.05)。随着饲粮ZEA水平的升高,断奶小母猪卵巢孕激素受体累积光密度(IOD)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一次线性升高(P0.01);1.5 mg/kg ZEA组的孕激素受体IOD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0 mg/kg ZEA组(P0.05),1.0 mg/kg ZEA组又显著高于0.5 mg/kg ZEA组和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断奶小母猪卵巢中孕激素受体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的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及血管壁细胞。随着饲粮ZEA水平的升高和卵泡闭锁程度的增加,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但卵巢内孕激素受体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位置没有因ZEA的水平发生明显改变。由此可见,ZEA(1.0~1.5 mg/kg)可以通过调控断奶小母猪卵巢中孕激素受体的高水平表达,使孕激素受体的水平超出正向调节卵泡生长的限值,从而促使卵泡闭锁,降低卵巢指数,改变卵巢发育,进而影响断奶小母猪生殖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污染饲粮对断奶小母猪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功能、血清抗体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将40头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按日龄[(35±1)日龄]和平均体重[(14.01±0.86)kg]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ZEA水平的测定值为0 mg/kg),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5、1.0及1.5 mg/kg ZEA[ZEA水平的测定值分别为(0.52±0.07)mg/kg、(1.04±0.03)mg/kg和(1.51±0.13)mg/kg]。预试期10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饲粮ZEA对断奶小母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ZEA显著降低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0.5、1.0和1.5 mg/kg ZEA)活性、猪瘟(1.0和1.5 mg/kg ZEA)和伪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1.5 mg/kg ZEA)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1.0和1.5 mg/kg ZEA)(P0.05),而显著升高了血清丙二醛(MDA,0.5、1.0和1.5 mg/kg ZEA)含量(P0.05)。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断奶小母猪的料重比呈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75),血清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病毒(猪瘟、伪狂犬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均呈一次线性降低(P0.05),而血清MDA含量则呈一次线性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0.5 mg/kg的ZEA足以诱导小母猪的氧化应激反应,1.0 mg/kg的ZEA能够显著降低断奶小母猪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选择安装瘤胃、十二指肠前端和回肠末端瘘管的健康肉牛4头,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瘤胃投饲不同形式蛋氨酸对肉牛小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投饲蛋氨酸添加剂分别为0(Ⅰ组)、DL-Met(Ⅱ组)、动物油包被Met(Ⅲ组)和吸附MHA(Ⅳ组)。结果表明:试牛总氨基酸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平均为69.88%±0.83%,其中必需氨基酸(EAA)为74.61%±1.23%,非必需氨基酸(NEAA)为64.25%±0.51%。Lys和His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80.14%±1.11%和80.15%±1.23%,Gly和Pro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分别为53.52%±0.30%和55.53%±2.03%。Ⅲ组ThrI、le、Tyr、Phe、Pro、Cys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Ala则相反。Ⅳ组ThrI、le、Phe、Cys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只显著增加了Phe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20.
选用45只成年来航公鸡,应用套测法和强饲法相结合的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活性肽蛋白对鸡的氨基酸代谢率和有效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家禽日粮中添加10%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84%、60.53%、56.74%和62.4%,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13%、72.95%、68.14%和76.99%;添加15%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82%、59.97%、56.53%和62.06%,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2%、72.55%、68.09%和76.91%;添加20%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23%、59.13%、55.83%和61.49%,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0.82%、71.97%、67.55%和76.61%。由此证明,48.55%粗蛋白质活性肽蛋白的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63%、59.88%、56.37%和61.98%;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05%、72.49%、67.93%和76.84%。活性肽蛋白有效赖氨酸的含量(g/100g)为2.17,有效蛋氨酸的含量为0.64,有效苏氨酸的含量为1.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