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温度对苜蓿蚜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15,20和25℃的恒温条件下,苜蓿蚜的发育、存活、寿命和繁殖情况,组建了不同温度下苜蓿蚜试验种群的生命表,分析了温度对其种群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个温度下该蚜虫均能发育,存活和繁殖;平均世代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5℃时为18.77d,25℃时为10.31d;成虫寿命在15℃时最长(12.33d);在25℃下,若蚜发育历期最短,内禀增长力最高。  相似文献   
132.
从人才素质培养及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出发,根据草地昆虫学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3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草地昆虫学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期望教学效果得以提高,为今后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究CO_2浓度和初始密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率的影响.【方法】在二氧化碳光照箱中设置3个CO_2浓度,分别为对照组380μL/L、中等浓度550μL/L和高浓度750μL/L,并利用紫花苜蓿为寄主植物单株饲养不同的初始密度豌豆蚜,记录在定殖14 d和21 d后各处理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并计算种群增长率.【结果】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和CO_2浓度的升高,豌豆蚜的种群增长率均显著递减;同一初始密度条件下,豌豆蚜的种群增长率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结论】豌豆蚜种群存在密度效应,即种群的初始密度会显著抑制豌豆蚜种群的增长速率;同一初始密度条件下,高浓度CO_2对种群的增殖率同样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在自然条件下,芜菁夜蛾斯氏线虫、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分别为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一种线虫的生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致病杆菌,测试对线虫的恢复发育、性比、后代产量及形态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致病杆菌的专化性低于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在3种致病杆菌上均可发育,但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发育率显著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仅在其各自共生细菌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发育。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在伯氏致病杆菌上发育后的雌雄比为1.77,而在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仅为0.77和0.74;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产量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伯氏致病杆菌和X.ehlersii上产生的侵染期幼虫长度显著大于X.budapesten-sis。对3种致病杆菌上培养产生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体内携带的细菌进行分离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除可携带其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外,还可携带X.budapestensis,但不能携带X.ehlersii。  相似文献   
135.
以5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禾谷缢管蚜后植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虫后,随着接虫天数的增加各个小麦品种的PPO活性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升高,其中抗虫品种的PPO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不同抗性品种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PPO活性与品种抗蚜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53 9).接虫后第1天各个品种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增加,但抗虫品种第3天和第5天的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降低,而感虫品种则相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夜蛾斯氏线虫侵染黄粉虫后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接入线虫后,黄粉虫体内的SOD活力显著上升,其中侵染时间为16h时,3种线虫剂量处理的黄粉虫体内SOD活力达到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之后开始下降,且线虫剂量越大,下降越快.接种线虫后,各处理黄粉虫体内POD活力侵染时间为8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24h以后的黄粉虫体内POD的活力开始显著下降,对照仍保持上升趋势.接种线虫后,各处理黄粉虫体内CAT活力先上升后下降,接线虫后8~32h,100头线虫剂量处理组的虫体内CAT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侵染时间为40h后,虫体内CAT活力反而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表明黄粉虫在昆虫病原线虫侵染的初期具较强的防御能力,16~32h以后防御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7.
通过对甘农5号(G5)、甘农3号(G3)、金皇后(JH)和猎人河(Hu)4种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胁迫后其叶片内丙二醛(MDA)和单宁含量及防御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抗虫品种(G5)的MDA含量低于低抗品种(G3)和感虫品种(JH),抗虫品种和感虫品种的单宁含量高于低抗品种,感虫品种的SOD和POD活性低于抗虫品种和低抗品种,且所有品种的SOD和POD活性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和单宁含量变化无规律。因此,MDA,SOD和POD活性的变化与苜蓿的抗蚜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苜蓿抗蚜性生理指标,而单宁与苜蓿抗蚜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8.
夜蛾斯氏线虫对菜青虫几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昆虫病原线虫对菜青虫保护酶活力的影响,分别用10、50、100头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侵染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对侵染后菜青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入线虫后,菜青虫的SOD活力显著上升。16 h时各处理的SOD活力均达到最大值,10、50、100头线虫处理的菜青虫SOD活力分别为44.266 7、49.866 7、68.033 3 U/g,均显著高于对照的35.033 3 U/g(p<0.01或p<0.05),3种线虫剂量处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5)。POD的活性在接虫后8 h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酶活性随侵染线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到24 h以后酶的活性开始显著下降,线虫剂量越大下降越快。CAT活力在处理后均显著上升,16~32 h各处理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2 h以后开始显著下降。这反映出菜青虫在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初期防御能力增强,16~32 h以后防御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南方根结线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8℃是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最佳温度,13℃下不适宜卵囊孵化,但有少量卵囊可孵化出二龄幼虫(J2),2℃下卵囊不能孵化。J2在13℃下存活时间最长,可存活30 d;13℃以上和以下J2存活时间都缩短,-12℃以下不能存活。田间调查发现,温度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线虫数随大气温度的降低数量减少。11月中旬0~5 cm土层线虫数最多,12月5~10 cm土层线虫数最多;12月以后土壤线虫总数减少,10~15 cm土层线虫数最多;翌年2月中旬线虫数量接近0。  相似文献   
140.
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通过大蜡螟诱捕法对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离得到昆虫病原线虫种群51个,分属于8个种: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5种,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3种。其中斯氏属3个种A,B,C和异小杆1个种D属于国内新记录种。调查表明: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的优势种为Steinernema feltiae,昆虫病原线虫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及植被类型关系密切,沙壤土和壤土中线虫检出率分别为12.2%和8.8%,较粘土5.3%的检出率高,且在果园、菜地和大田中的线虫检出率分别为10.4%,9.2%和5.2%,较未耕地3.3%的检出率高,说明沙壤土和壤土适于昆虫病原线虫的种群建立,且在有农事活动的地块中昆虫病原线虫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