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林业   80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氧对亚硫酸盐制浆废液戊糖、己糖同步酒精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对休哈塔假丝酵母R的戊糖酒精发酵的影响。休哈塔假丝酵母R的戊糖酒精发酵需在“限制性供氧”条件下进行,溶解氧浓度在09~11mg/L时,木糖利用率和酒精得率分别为838%~935%和884%~912%;在15L发酵罐中发酵富含戊糖的亚硫酸盐制浆废液32h,糖利用率和酒精得率分别达925%和850%,酵母细胞吸氧速率为124~1.48mmol/L·h,溶氧系数KLa值1475~1800h-1;当通风量为4m3/h时,在5m3发酵罐中发酵还原物为2290g/L的亚硫酸盐制浆废液22h,还原物降至59g/L,醪液酒精浓度达074%(v/v),通风量过高或过低均导致酒精得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2.
纸浆漂白用木聚糖酶的选择性合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Rut C-30为产酶菌,研究了碳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碳氮比对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木聚糖和亚硫酸盐纸浆混合作为碳源有利于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合成;低温有利于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合成,但产酶时间较长,高温对木聚糖酶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对纤维素酶的合成能有效地抑制,且产酶时间较短;初始pH值低有利于纤维素酶的合成,初始pH值高则延长了木聚糖酶的合成时间,且强烈抑制纤维素酶的合成;低碳氮比有利于纤维素酶的合成,高碳氮比使得木聚糖酶的合成滞后,能够有效抑制纤维素酶的合成.以粗木聚糖和亚硫酸盐纸浆混合作为碳源,调控培养温度、初始pH值和碳氮比能有效地促进木聚糖酶的合成,抑制纤维素酶的合成,致使木聚糖酶活与纤维素酶活的比值提高,从而有利于选择性合成纸浆漂白用木聚糖酶,调控培养方式为:提高碳氮比(7.2)和初始pH值(6.0),在培养初期(1 d)培养温度为35~36 ℃,中后期培养温度25~26 ℃,调控6 d后,木聚糖酶酶活和纤维素酶酶活分别为186.93和0.156 IU/mL,酶活比为1 198.  相似文献   
53.
张宝  陈冰炜  翟胜丞    潘彪  魏建强  勇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208-212
以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为试验对象,取其新鲜树皮经固定、脱水、不同树脂包埋、切片,使用甲苯胺蓝、盐酸-间苯三酚、苏丹Ⅲ、苏丹红7B、硫酸氢黄连素-苯胺蓝5种染色对切片进行染色,研究木栓细胞中木栓脂的分布。结果表明:1)经不同染料染色后在明场下观察,苏丹Ⅲ的染色效果最好,可直接将木栓脂染成红色。结合甲苯胺蓝、苏丹红7B和盐酸-间苯三酚染色观察,均可确定木栓脂主要存在于木栓细胞壁的最外层。2)甲苯胺蓝可抑制木质素自发荧光,避免木质素自发荧光的干扰,直接观察到木栓脂的荧光。3)硫酸氢黄连素-苯胺蓝染色后,木栓脂的荧光在木栓细胞壁外侧呈灰绿色,木质素的荧光在木栓细胞壁的内侧呈黄绿色。4)盐酸-间苯三酚染色后,木栓细胞壁内侧富含木质素的壁层被染为红棕色,且环氧树脂包埋会降低盐酸-间苯三酚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54.
55.
我国是木质纤维素资源高产国,拥有大量、价廉易得、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木质纤维素资源生物法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较好的经济价值。富马酸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材料、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米根霉是主要的富马酸生产菌之一,其特点是营养需求低。本文对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富马酸进行评述,详细讨论米根霉的葡萄糖和木糖代谢途径、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方式以及多联产技术等对富马酸生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兴技术与手段的涌现和应用,必将有力促进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工业化生产富马酸。  相似文献   
56.
4种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4种方法对玉米秸秆预处理,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酶水解性能和可发酵性糖得率的影响,分析了预处理物料主要成分,预水解液中糖组成、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及木质素降解产物含量.100 g玉米秸秆经稀酸、稀酸磨浆、中性蒸汽爆破和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洗涤后,物料中纤维素由37.17g分别降为33.96、33.54、32.63和32.88 g,木聚糖由22.84 g分别降为2.77、2.47、3.56和2.05 g,木质素由18.76 g分别降为17.63、17.42、16.90和17.25 g.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物料在底物质量浓度100 g/L、纤维素酶用量20 FPIU/g(以纤维素计,下同)、β-葡萄糖苷酶用量3 IU/g下酶水解48 h,纤维素水解得率为75.91%.玉米秸秆经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纤维素酶水解后可发酵性糖得率为44.93%(以玉米秸秆为基准).  相似文献   
57.
发酵抑制物和环境因子对游离及固定化酵母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在耐受副产物及产物乙醇抑制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耐受各种发酵抑制物能力均好于游离酵母,无论固定化酵母还是游离酵母发酵,其外源性添加发酵抑制物的临界浓度为甲酸4 g/L,乙酸4 g/L,乳酸15 g/L,乙醇40 g/L。另外固定化酵母耐受环境高糖渗透压及温度变化的能力同样强于游离酵母,在发酵初始糖浓达到100 g/L时,经36 h发酵,其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为30.37 g/L,而游离酵母发酵乙醇浓度仅为23.65 g/L。在环境温度升至50℃时,游离酵母几乎不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仅为0.07 g/L,而固定化酵母发酵最终乙醇浓度为3.75 g/L。  相似文献   
58.
以水洗稀酸蒸汽爆破玉米秸秆(ASC)得到的预水解液为原料,分析了ASC预水解液中可发酵性糖、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和主要木质素降解产物的含量,研究了ASC预水解液乙醇发酵性能、3种脱毒方法对预水解液进行脱毒及乙醇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SC预水解液中可发酵糖类主要含有木糖(49.50 g/L)及少量葡萄糖(9.80 g/L),可用于发酵制备乙醇,但含有大量抑制物不利于乙醇发酵,发酵60 h时的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仅有87.96%和74.63%。ASC预水解液经过乙酸乙酯萃取、酵母吸附和亚硫酸钠处理3种方式脱毒后乙醇发酵性能均得到较大改善:经乙酸乙酯萃取脱毒后发酵36 h时的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为95.40%和90.71%;经酵母吸附脱毒后发酵48 h时的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为97.83%和81.98%;经亚硫酸钠处理脱毒后发酵48 h时的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为95.55%和84.74%。虽然乙酸乙酯萃取脱毒效果最佳,但从工业应用前景来看,酵母吸附和亚硫酸钠处理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9.
玉米秸秆生物炼制燃料乙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了中酸预处理条件下水洗得到的残渣经酶水解后进行己糖发酵、水洗液经三烷基胺萃取脱毒后进行戊糖发酵的乙醇得率,并对整个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结果表明:中酸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温度100℃,硫酸质量分数3%,时间12h.残渣的酶水解液浓缩至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38.72g/L进行乙醇发酵,在24 h时糖利用率...  相似文献   
60.
分离制取玉米秸秆中非木质素类的4类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热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其在稀硫酸预处理过程中主要水溶性降解产物的生成规律。其中,纤维素降解生成葡萄糖、甲酸、乙酰丙酸和5-羟甲基糠醛;半纤维素降解生成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乙酸和糠醛;热水提取物降解生成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甲酸、乙酸、乙酰丙酸、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乙醇提取物降解生成少量的葡萄糖、木糖、乙酸、乙酰丙酸和5-羟甲基糠醛。抑制物甲酸、乙酰丙酸和5-羟甲基糠醛主要来自纤维素,乙酸和糠醛来自半纤维素,产量可分别为1.4%、2.7%、2.2%、3.1%和7.8%(以玉米秸秆计)。硫酸质量分数是影响乙酸产量的主要工艺因素,而反应温度是影响甲酸、乙酰丙酸、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产量的主要工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