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3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利用PCR-SSCP对296头成年大通牦牛MyoD1基因(GenBank登录号:NC_007313)外显子3全序列及3'UTR部分序列进行SNPs筛选,并将筛选到的突变位点与牦牛五项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3'UTR 1976 bp处检测到1个新突变,突变由C→T的转换造成,由此产生3种基因型:CC、CT、TT。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大通牦牛体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CC基因型个体的胸围、体重显著高于CT、TT基因型个体(P<0.05),CC、CT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体高及管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2.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53.
54.
旨在研究冷季自然放牧与育肥的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评价冷季短期育肥营养调控牦牛肉品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体重相近((270±10)kg),健康无疾病的5周岁公牦牛共12头,随机分为放牧与舍饲育肥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同时进行传统全放牧饲养与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s,TMR)舍饲饲养,试验周期120 d。育肥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牦牛进行屠宰,并分别采集其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BB)、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各500 g,用于测定肌肉肉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经舍饲育肥后,牦牛3个部位肉色亮度值(L*)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红度值(a*)显著降低(P<0.05)。LD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BB以及BF失水率极显著降低(P<0.01);LD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BB和BF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2)舍饲育肥对不同部位牦牛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灰分含量仅在LD中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3)舍饲育肥对LD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NEAA)含量都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余两个部位则影响不大(P>0.05),在3个部位的肌肉中,脂肪酸都为以C16:0、C18:0、C18:1N9C、C18:2N6C和C20:4N6为主,极显著降低了各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P<0.01),并降低了各部位n-6/n-3的比值。结果提示,与传统放牧相比,冷季育肥的饲养模式对于牦牛肉亮度和红度有一定影响,提高了牦牛肉的加工品质,降低了蒸煮损失,同时一般营养价值也高于放牧牦牛。育肥牦牛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优于放牧牦牛,蛋白质品质更好,虽然育肥损失了一些肌肉中丰富、健康的脂肪酸,但提高了脂肪含量,对于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和嫩度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5.
56.
为研究牦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正在培育的无角牦牛新品种为研究材料,设计引物对其SCD基因的CDS区进行基因克隆,并利用EMBOSS等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角牦牛SCD基因CDS区长度为1 080 bp,蛋白编码359个氨基酸残基;相比普通牛,无角牦牛新品种SCD基因的扩增片段共检测出7个碱基差异,分别为1次A颠换为C、2次C颠换为A、1次A转换G、2次C转换T、1次T颠换为A;对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仅第1、第6、第7处的差异使得对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1922H2912N506O514S11,分子量约41.7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9.23,消光系数83 895,不稳定系数44.41,疏水指数86.96,平均亲水性-0.235,属不稳定可溶性碱性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内的半衰期30 h;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以及随机卷曲结构构成;该蛋白也具有低复杂结构以及跨膜结构。  相似文献   
57.
转基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们一直期望畜产品和人类健康产品能快速得到提高,DNA重组技术和转基因的出现使得在不同物种间,甚至不同系统发育领域间的这一提高在很大范围内变为可能。如今,我们能在细菌中生产人类胰岛素,在牛奶中获得人类凝结因子。转基因、动物克隆和动物多产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在动物转基因领域的期望。作者回顾了当前动物转基因乳、肉和转基因抗病动物的研究近况,并讨论了一些由转基因技术应用而引发的生物伦理学和商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8.
牦牛在青藏高原具有广泛分布,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集肉、乳、毛、皮、役等生产性能于一身,是青藏高原上特有家畜和全能家畜;但是牦牛是比较原始的品种,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性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如何从基因角度诠释和高效利用牦牛,已经成为近年牦牛研究的热点,文章仅就牦牛生产性能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从天祝白牦牛的基因组DNA中扩增了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并送至生物公司测序,天祝白牦牛SRY基因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对牦牛和奶牛的SRY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连接至pET-28a(+)载体,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SRY;把表达载体pET-28a/SRY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在合适的条件下诱导该大肠杆菌,SRY蛋白得到了大量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了Western-blot检测,进一步确定牦牛SRY蛋白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中国绵羊mtDNA D-环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中国五个绵羊群体mtDNA D-环全序列进行研究,发现这五个绵羊群体mtDNA D-环碱基组成: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4.66%、28.94%、13.90%、22.50%,(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碱基突变以转换/颠换为主,且在绵羊mtDNA D-环区存在75bp的重复序列,含有4个重复序列是中国绵羊的基本特征;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甘肃滩羊与其他中国绵羊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为0.0459-0.0573,其他四个绵羊群体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小,为0.0246-0.0342,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323%,说明这五个绵羊群体mtDNA D-环遗传多样性均较贫乏,应该对其遗传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