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3篇
  24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野杏无性系定量性状的变异特点及遗传稳定性,为野杏优特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22个野杏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25个定量描述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野杏无性系25个定量描述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9%,其中2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以上,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小枝长度(67%),不同种源野杏种群的变异系数以会宁县为最大(25%),以霍城县为最小(13%)。25个性状的重复力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核质量的重复力最大(0.991)。所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0.42%,能够反映野杏无性系定量描述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122个野杏无性系划分为5类。其中,Ⅰ类表现为小枝长势弱,出仁率最小;Ⅱ类表现为出仁率最大;Ⅲ类表现为小枝长势好,出核率最大;Ⅳ类表现为叶片长势好,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粗均最大;Ⅴ类表现为果、核、仁长势最好,单果质量、单核质量、单仁质量均最大。各类均可作为野杏不同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不同种源野杏无性系定量描述性状变异程度丰富,选择潜力大,有利于野杏优特类型选育;各性状重复力差异极显著,各无性系遗传原株优良性状优势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反映了野杏无性系定量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野杏无性系划分为5类,均可作为选育高出核率及特殊果、核、仁类型的亲本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2.
针对发酵厩肥长期堆放过程中易结块,肥料破碎条施困难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螺旋桨叶与差速对辊组合的固体有机肥破碎条施机,以解决传统链排式运肥装置作业过程中肥料结块架空、条施排肥困难、施肥不均匀等问题。将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和Hertz-Mindlin with JKR模型结合建立结块和散体肥料共同组成的固体有机肥离散元模型,并以肥料颗粒质量变化、螺旋桨叶扭矩,有机肥颗粒受力和平均运动速度为评价指标对桨叶的运肥和碎肥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参数变化对肥料运动的影响;进行桨叶和肥箱受力分析,探明运肥和碎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对开沟施肥铲和镇压轮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晰开沟深度、铲尖倾角、镇压倾角对开沟和镇压过程的影响。离散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碎肥过程肥箱内的桨叶平均扭矩为52.05 N·m 和58.75 N·m,有机肥颗粒平均受力为343.25和374.38 N,远高于运肥过程的平均扭矩20.42 N·m 和有机肥颗粒平均受力224.22 N;其中,运肥和碎肥过程中有机肥颗粒运动速度稳定在0.6 m/s左右,肥箱内有机肥颗粒质量变化稳定,无明显波动;螺旋桨叶和肥箱受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桨叶齿爪和肥箱的底部与侧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固体有机肥破碎条施机开展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9 组作业参数组合下施肥量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1.5%,条施机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镇压倾角120°,前进速度5 km/h,开沟施肥深度150 mm,此时施肥量变异系数为15.2%,施肥过程稳定可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和固体有机肥破碎条施提供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63.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野杏SSR-PCR反应体系,以3个野杏无性系170号、240号、263号和1个西伯利亚杏无性系50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野杏SSR-PCR反应的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DNA模板浓度、引物、dNTP、Mg2+、Taq聚合酶。野杏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dNTPs 0.45 mmol/L、Mg2+2 mmol/L、Taq酶1.125 U、引物0.125μmol/L、DNA模板20 ng。选用引物X128和60个野杏样木对该体系进行稳定性验证,扩增产物集中在100~200 bp,稳定度高,多态性良好,该体系可应用于野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64.
小麦小区播种机排种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小区播种机自动化水平,解决传统小区播种机械作业参数不易调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小麦小区播种机排种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Android终端、STM32主控制系统、存种筒提升控制系统、锥体格盘控制系统以及分种器控制系统等组成,确定存种筒延迟落下时间,分别建立步进电机和直流电机调速模型,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作业参数设置,实现了小区排种作业参数与实际作业需求的快速匹配。搭建室内试验台,以锥体格盘转速、分种器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行间均匀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锥体格盘转速、分种器转速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行间均匀性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锥体格盘转速为4 r/min、分种器转速为1 250 r/min时,行间均匀性变异系数均值为4. 53%,行间均匀性较好,且籽粒破碎率较低。该系统实现了小区排种作业精确控制,为小区播种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5.
间歇式自动取样条播排种器排种性能检测试验台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条播作物排种器进行室内台架性能检测时,人工检测播种均匀性费时费力、自动化检测手段缺乏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条播排种器排种性能检测试验台,利用间歇式自动取样机构,实现定时定距自动化取样及排种均匀性检测。其工作原理是种子落入传送带上形成种子带,随传送带一起前进,当运动至取样板处时,气泵驱动取样板以均匀的速度往复运动,将特定距离的种子带推离出种带,并分散成弧形,采用数码照相机获取样本种子图像,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样本种子数量,判断所测试排种器的排种性能。采用单片机控制排种轴转速、取样板的启停及运动方向,并通过上位机显示。对试验台关键结构和参数进行设计,确定种带宽度为30 mm,护种板长度150 mm,与传送带之间距离控制在2~3 mm。为减少种子堆叠和黏连,保证样本种子带均匀排列,易于后期图像处理,设计了"一"、"T"和"工"字型3种结构的取样板,通过种子受力与运动规律分析,确定"T"型取样板为最优结构,取样长度L为40 mm。以外槽轮排种器播种小麦为研究对象,使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传送带驱动电机转速分别为20、28.79和28.79 r/min时,样本种子堆叠率分别为100%、92.34%和75.21%;排种量6 g/s时,样本种子堆叠率最高,为40.15%。与人工定距取样检测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间歇取样检测法利用图像批量处理获取样本种子数量的时间约为5 s;而人工定距测试的平均耗时为1 min,而且样本数量越多,耗时越长。试验结果表明,间歇式自动取样的条播排种器排种性能检测试验台设计合理,能够大大提高排种器排种性能检测效率,可为条播作物的排种器排种性能检测试验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基于离散元法的小麦精量排种器性能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缺乏合适的排种器的问题,设计1种窝眼轮式小麦精量排种器。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排种器结构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仿真试验,仿真分析型孔倒角类型、清种刷安装角度和排种轮转速3个因素对排种器排种性能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排种轮转速为50 r/min,型孔倒角类型为倒边角,清种刷安装角度为35°时,排种器工作性能最好;当型孔倒角类型为倒边角,清种刷安装角度为35°时,随着排种轮转速的增加,型孔重复充种数减少,型孔漏充种子数增加,总排种量减少,各排种管排种量的变异系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7.
玉米苗期杂草的实时检测和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除草和智能农业的基础和前提。针对保护性耕作模式地表环境复杂、杂草易受地表秸秆残茬覆盖影响、现有算法检测速度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Jetson TX2移动端部署的秸秆覆盖农田杂草检测方法。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玉米苗期杂草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构建玉米苗期杂草检测模型。在YOLO v5s模型的基础上,缩小网络模型宽度对其进行轻量化改进。为平衡模型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采用TensorRT推理加速框架解析网络模型,融合推理网络中的维度张量,实现网络结构的重构与优化,减少模型运行时的算力需求。将模型迁移部署至Jetson TX2移动端平台,并对各模型进行训练测试。检测结果表明,轻量化改进YOLO v5ss、YOLO v5sm、YOLO v5sl模型的精确率分别为85.7%、94%、95.3%,检测速度分别为80、79.36、81.97 f/s, YOLO v5sl模型综合表现最佳。在Jetson TX2嵌入式端推理加速后,YOLO v5sl模型的检测精确率为93.6%,检测速度为28.33 f/s,比模型加速前提速77.8%,能够在保证检...  相似文献   
68.
针对现有条带秸秆清理装置集行效果差、秸秆清理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协拨组合式条带秸秆清理方案,从力学角度对比分析不同齿形清秸轮拨送秸秆的过程,设计了一种径向锐化协拨清秸轮,清秸轮半径为162.5 mm、齿数为12、齿长为65 mm。开展了协拨组合式条带秸秆清理装置的仿真试验,以径向锐化清秸轮的工作参数为影响因素,秸秆清理率为指标,开展离散元仿真试验,分析了清秸轮工作过程中秸秆运动、土壤扰动及秸秆清理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秸秆清理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侧倾角、前进速度、前倾角,当机具前进速度为7.8 km/h、清秸轮前倾角为31.7°、侧倾角为13.4°时,秸秆清理率最高为91.62%。开展了协拨组合式条带秸秆清理装置和整机的作业性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协拨组合式条带秸秆清理装置工作稳定,秸秆清理率为87%~90%,实现了条带秸秆清理装置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