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林业   502篇
农学   470篇
基础科学   420篇
  470篇
综合类   2200篇
农作物   439篇
水产渔业   198篇
畜牧兽医   1221篇
园艺   335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项针对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内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电项针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促眠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2 Hz刺激组、50 Hz刺激组、100 Hz刺激组,每组10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法制作失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频率刺激组连续1周进行电项针干预治疗,1次/日,30 min/次,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在相应时间仿照刺激组固定躯体,不进行任何处置。各组于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后迅速分离下丘脑组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频率刺激组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刺激组之间比较,2 Hz刺激组下丘脑IL-1β、IL-6和TNF-α含量高于50 Hz和100 Hz组(P<0.05),50Hz组和100Hz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项针治疗失眠均有效,各频率组电项针治疗比较,2Hz刺激组的促眠作用最好,其促眠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内免疫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992.
引黄灌淤耕作对剖面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最直接的原因。为研究灌溉耕作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测定并分析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引黄灌溉耕作后,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是不同组分,其变化量之间存在差异。在剖面深度上,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及其增加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增加最显著,土壤有机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明显。与未受灌溉耕作影响的自然土壤相比,灌溉土壤0~60 cm深度内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增强,而且这种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自然土壤和灌溉土壤剖面各层次重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均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重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最为重要的组分,但轻组有机质对灌溉耕作的响应更加敏感,重组有机质较轻组有机质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现代温室监控系统的主要架构方案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国内外温室监控技术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现代温室监控系统的主要架构方案,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94.
秦益霖  史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98-15401,15418
在农业科技服务系统构建中,关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保护方面,提出一种基于复合混沌系统加密的数字水印嵌入算法,嵌入过程在要保护图像的RGB色彩空间经Contourlet变换后的域内进行。原始水印经过复合混沌加密后,重复嵌入到R、G、B各颜色分量的Cont-ourlet变换域低频分量中。水印提取时,可以根据R、G、B颜色分量Contourlet域低频系数值提取水印。实验结果证明,该水印算法可以抵抗JPEG压缩、中值滤波、加噪、剪切、旋转剪切等常规水印攻击,有效提升了水印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5.
白洋淀流域典型村落非点源与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添伟  陈家军  史震天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91-16993,17042
[目的]考察白洋淀流域典型村落非点源污染的特征。[方法]走访调查典型村落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的排放,并且监测分析其中的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对降雨径流的水量、水质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该典型村畜禽粪便的排放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远超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总和,其TOC年排放量为37794kg、TN为4102.9kg、TP为1923.7ks;降雨径流中COD、TN和’rP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分别为44.5、78.8、1.3mg/L,年污染负荷分别为7.6、13.4、0.2kg/hm。,占标准农田造成的COD年污染负荷的5.1%,占坡耕地TN与’11)的4.5%和0.49%。[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村落非点源污染的最大源头是畜禽养殖。明确了非点源的年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996.
红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性状的基因定位,可促进红麻的分子辅助育种研究的发展。本研究以埃及的阿联红麻与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福红992杂交,F1和F2自交衍生162个F2:3家系为材料,在笔者已完成的红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工作基础上,对红麻的叶柄色、叶形、花冠大小、花冠形状、后期茎色5个质量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用Mapmaker/Exp 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后期茎色基因与叶柄色基因连锁,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其遗传距离为2.8 cM,定位于第5条连锁群;花冠大小与花冠形状这2个基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其遗传距离为14.7 cM,定位于第6条连锁群,叶型与花冠大小和花冠形状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8.2 cM 与23.5 cM,虽然都定位于第6条连锁群,但是否存在连锁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所获结果在红麻遗传学和育种学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分子辅助育种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为改善温带草原区的退耕还草技术,以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退耕农田为例,研究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对草本群落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过程,过窄或过宽的带间距都不利于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进程;2)当退耕地与林带的距离适当时,林带能明显促进草本群落的恢复,使草本的盖度和物种数目明显提高,当距离过大或过小时,这种促进作用显著减弱;3)林带间隙内不同距离草本群落的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4)根据高斯回归模型推算,当林带间距介于16~28m时,林带对草本群落的修复作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研究结果对优化温带草原区退耕地促草型灌木林的结构具有参考价值,就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来说,最好将林带间距控制在16~28m之间。  相似文献   
998.
用3个不同株高的玉米单交种组配成两个混作群体,对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形态指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A·B混作增产3%左右,B·C混作增产7%左右;混作后茎折率较单作明显降低。分析表明,混作增产的原因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而当代杂种优势的作用对增产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9.
我国部分早籼品种及杂交早籼骨干亲本抽穗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种环境,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早籼水稻品种和杂交早籼骨干亲本共19份材料的抽穗期光温敏感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结果表明,这19份早籼材料(包括杂交稻亲本)都表现出弱感光性,其中16份材料对温度比较敏感。这些早籼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整体较弱,但是个体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抽穗期长短与每个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呈显著线性相关。利用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对这些早籼材料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早籼材料均带有隐性非感光位点hd2,大多数早籼材料都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1,而在Se-1和E1两个主效感光基因位点,所有早籼材料不带或只带有一个感光等位基因。这些结果从基因型角度揭示了早籼材料具有弱感光性和较强感温性,是其适合在我国华南双季稻作区和华中单双季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的原因,为早籼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试验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覆膜西瓜根际补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补灌量(5kg/株)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1次补灌,以显蕾开花期供水效率和产量最高,分别达1 760.19 kg/(mm.hm2)和40 767kg/hm2;在同一生育时期(显蕾开花期)以不同补水量实施1次补灌,在同时满足供水效率最高和产量最大的前提下,以3 kg/株的补灌量较适宜。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达到节水、增产和高效补偿供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