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17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3 毫秒
31.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生物质炭的特性以及它与重金属、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三个角度入手介绍土壤微生物的重金属胁迫效应及生物质炭相应的有益保护效应,着重分析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日后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一个微生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2.
AMF与隔根对紫色土上玉米||大豆种间氮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探究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L.)作物种间相对竞争能力及氮(N)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为AMF调控菌根作物间的养分资源利用和竞争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论文通过温室内盆栽试验,设置3种不同间作模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布分隔)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分析比较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生长和氮营养状况,量化AMF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结果】相同间作条件下,玉米始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大豆处于竞争劣势,其中G.e不分隔处理下,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最大。无论接种与否,玉米植物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根系生物量在3种间作模式下均表现为不分隔模式尼龙网分隔模式塑料布分隔模式,大豆恰恰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NM处理相比,接种AMF显著提高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其中,不分隔模式下,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20.48%和23.50%,玉米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分别提高64.20%和37.60%。对于根际土壤碱解氮而言,G.e-不分隔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物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而显著降低了其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减少了土壤碱解氮残留。【结论】不同间作模式下的玉米和大豆竞争能力有所不同,但玉米对氮的竞争能力始终大于大豆,且外源AMF也显著提高了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表明AMF在调控间作植物间的资源利用和维持农田作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33.
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微域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由于其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且在农业及生态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笔者综述了生物质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修复作用,并从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微域环境的阳离子交换量、养分及微生物等方面的改善及影响入手,探索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有显著的固定及改善作用。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以期为生物质炭的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大豆生长及磷吸收累积的影响,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对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与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布分隔)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系侵染率GM一根系不分隔处理最高。与NM处理相比,无论何种根系分隔方式,G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大豆的株高及其植株生物量,并明显增加了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及磷吸收量;GE处理也明显增加了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株高并显著增加了根系磷吸收量。无论何种AMF处理,大豆根系磷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著高于塑料布分隔处理,明显高于不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和磷吸收量、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是GM一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最高。可见,在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区通过GM一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可以有效促进大豆地上部磷的迁移累积,进而改善其生长。  相似文献   
35.
为了筛选出适合种植于桂北地区的象草品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桂北地区的广西百色凌云县对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b cv. Purple)、桂闽引象草(P. purpureum Schum cv. Guimin)、王草(P. purpureum Rich ×P. americana King grass cv. Reyan No.4)进行了种植比较试验。测定了株高、产量、茎叶比、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紫色象草平均年产鲜草141.4 t/hm2,比王草高2.3 t/hm2,二者均低于桂闽引象草;紫色象草的茎叶比最低,为1.17,比桂闽引象草低17.8%,差异显著(P<0.05),说明紫色象草叶量丰富;营养方面,紫色象草除了粗蛋白略低于王草之外,其他指标均较王草和桂闽引象草优,含干物质26.6%、无氮浸出物39.1%、粗脂肪2.9%.  相似文献   
36.
云南省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特征,笔者对云南省6个片区的设施栽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0~20cm设施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216~2.301mL/g,平均值为1.526mL/g,20~40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499~2.469mL/g,平均值为1.725mL/g,都低于露地土壤1.939、1.902mL/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棚龄的变化表现为增—降—增,且2层(0~20、20~40cm)的变化情况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表明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设施栽培年限,土层深度,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具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该酶活性反映土壤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7.
38.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滇池流域沿湖15个乡镇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很高,年均流失量差异较大,总氮为5.07~113.16 kg/hm2,总磷为0.15~10.14 kg/hm2。高强度的化肥施用是造成农田径流氮、磷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土地利用方式、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不同坡度农田径流中氮、磷的输出量不同,从6°~12°氮、磷流失急剧增大,12°以后流失量增加减缓;无论在一次降雨中,还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径流中氮、磷流失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参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施肥处理不同,氮、磷流失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尿素与普钙配合施用可减少氮、磷流失,同时获得较高的白菜产量。  相似文献   
39.
设施园艺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设施土壤质量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设施土壤质量的概念;并且针对我国设施土壤质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腐殖酸钠肥(NaHA)单施及其与磷肥(P)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 HA单施及其与P配施对紫花苜蓿生产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NaHA与P配施的促进作用更明显。NaHA与P配施条件下,当P水平一定时,紫花苜蓿生长速度、株高、节间数、节间距及生物量随NaHA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P从P_1(642 kg·hm~(-2))水平增至P_2(1 286 kg·hm~(-2))水平时,NaHA-P_2施肥组合对紫花苜蓿各生产指标的促进作用不及NaHA-P1组合显著。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供试处理各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Na HA5-P_1处理的综合表现最好,而且其获得的总生物量也最高。因此,Na HA5-P_1是该试验最佳的施肥组合,即Na HA为2 118 kg·hm~(-2),P为64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