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7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周兴华  向枭 《饲料研究》2001,(11):12-13
水产动物与畜禽不同,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要求较高,一般是畜禽的2~4倍,通常占配方的25%~50%,甚至更多。过去水产动物蛋白饲料的来源主要依赖世界产鱼国(秘鲁和智利等国)供给鱼粉。由于厄尔尼诺等不良气候的影响,过度捕捞,加之海洋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多种原因,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全球鱼粉供应量持续下降,而据国际渔业协会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全球鱼粉需要量连年逐步上升,单纯依靠进口,难以满足整个水产业发展对鱼粉需求的巨大缺口。这就促使人们去用价格低廉而又来源丰富的其它动物蛋白源来代替鱼…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齐口裂腹鱼日粮中适宜钙磷含量及其钙磷比,试验分2期进行,第Ⅰ期饵料中钙磷总量不同,在基础饵料钙磷比为1:0.54的基础上调整钙磷比梯度为1:0.5,1:0.54,1:1,1:2,1:3,1:4;第Ⅱ期饵料中钙磷比梯度基本保持不变,而钙磷总量均为6.66%.试验时间2个月,以鱼的增重率为试验指标.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对钙的需要量为1.48%~3.33%,对磷的需要量为1.48%~4.995%,对钙、磷总需要量为2.96%~6.66%,随钙的增加磷应以1:3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53.
甲壳素和左旋咪唑对罗非鱼的对比生长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枭  向勇  冯君  胡美蓉 《饲料工业》2002,23(11):43-45
甲壳素(chitin)又名几丁质、甲壳质、壳多糖,化学名称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1811年法国人HenriBraconnot从菌类中提取出的一种类似纤维的物质,大量存在于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的甲壳中。研究表明:甲壳素具抗微生物活性,能抑制病菌生长,激活淋巴细胞,提高免疫力;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血脂胆固醇;调节pH值,改善机体内环境。目前我国在畜禽上应用研究较广。在水产动物上也有一些报道,胡品虎等(1994)报道,稀土甲壳素能够增强僵鳗体质,提高鳗鱼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放养30尾,分别投喂胆汁酸含量为0、75、150和300mg/kg的4种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胆汁酸含量为150 mg/kg时达到最大,为226.63%;其肠脂肪酶(LPS)、肝酯酶(HL)、脂蛋白脂酶(LPL)和总脂酶(TL)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肝脏LPL mRNA表达量呈先上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FAS mRNA表达量呈先下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肝脏、肌肉及全鱼中粗脂肪含量均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胆汁酸含量对实验鱼的成活率及脂肪沉积效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有效上调齐口裂腹鱼LPL mRNA的表达量,下调FAS mRNA的表达量,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促进对饲料...  相似文献   
55.
1942年 Duff用杀鲑气单孢菌免疫鳟鱼获得成功后 ,便揭开了免疫学在水产动物养殖中应用的历史篇章。由于施用化学药物后会存在鱼体残留、抗药株出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诸多不足 ,就极大地推进了鱼类免疫学及免疫疫苗等免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由于水产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 ,其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也较高等动物原始 ,其研究进展也比较缓慢。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免疫技术在水产动物的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及营养等多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免疫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等特点。该技术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相结合 ,缩短了水…  相似文献   
56.
为评价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分别以6种脂肪水平(2.83%、4.52%、6.68%、9.14%、11.35%、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肠蛋白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当饲料脂肪水平≥9.14%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9.14%时无明显变化(P>0.05),脂肪水平>9.14%时显著降低(P<0.05);肠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11.3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后肠淀粉酶活性则略有下降(P>0.0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改善白甲鱼幼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57.
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 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 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 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 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 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 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 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 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 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 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 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 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 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 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 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 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 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 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 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 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 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及免疫指标, 齐口裂腹鱼的饲料中豆粕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比例为80%, 当其替代比例为34.25%~45.46%时可获得最佳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58.
为探索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组织结构及几种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75、150和300mg/kg胆汁酸的4种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胆汁酸浓度从0增大到75 mg/kg时,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前肠皱襞宽度显著降低。而当胆汁酸浓度再进一步增大时,实验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则升高不明显,其皱襞宽度也降低不显著。未添加胆汁酸的实验组中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纹状缘畸形或脱落现象严重,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至消失。齐口裂腹鱼肠道中脂肪酶(LPS)及肝胰脏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性均随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LPS、LPL活性均在胆汁酸添加量为300 mg/kg时最强(分别为2881.17 U/g和14.43 U/mg prot);HL、TL活性则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活性最强(分别为43.70和58.03 U/mg prot)。但LPS、LPL、HL和TL活性在150与300mg/kg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150 mg/kg的外源胆汁酸能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脂肪代谢酶的活性,促进对饲料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还能改善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结构,保护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59.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60.
甲基睾酮对珍珠玛丽鱼及红剑尾鱼体色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枭  王进文 《内陆水产》1999,24(9):18-19
甲基睾酮,又名甲基睾丸素或甲基睾丸酮,是人工合成的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状雄性激素,它能促进雄性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不同浓度的甲基睾酮对各种鱼类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高浓度(大于1000μg/g)对遗传性罗非鱼会产生雄性化效应;中浓度(10~50μg/g)则可导致金鱼和罗非鱼由雌性转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低浓度(1~5μg/g)则可促使鲤鱼和金鱼生长。珍珠玛丽鱼和红剑角鱼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鱼。为了改变人工养殖影响了其体色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在饵料中添加甲基睾酮对珍珠玛丽鱼和红剑尾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