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为明确一种在贵州广泛发生为害的茶树芽叶害虫种类,本文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提取DNA、PCR扩增和测序获得其线粒体COI序列.结果表明:该害虫种类为贡山喙蓟马Mycterothrips gongshanensis(Li,Li&Zhang,2017),是一种茶树新害虫;实验获得的贡山喙蓟马的15个个体线粒体COI序列种内遗传距离为0.00% ~0.46%.研究结果可为该害虫的准确鉴定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2.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茶棍蓟马若虫、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各种虫态的茶棍蓟马触角上共存在9种感器:Böhm氏鬃毛(BB)、钟形感器(SCa)、锥形乳头状感器(BMS)、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耳形感器(SA)和特殊结构感器(US)。其中,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锥形感器分4种亚型。若虫、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种类和分布有较大的差异,雌虫上具8种感器,无锥形乳头状感器;雄虫上着生7种,缺少锥形乳头状感器和腔形感器;若虫上感器种类有8种,无耳形感器,独具锥形乳头状感器;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只有2种,即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23.
贵州省烟青虫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贵州省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不同地理种群间是否存在遗传分化及分化程度,揭示遗传分化产生的规律及机理,为指导虫情监测及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为试验材料,从43对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引物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常规银染法染色。用PopGene Version1.32对各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antel检测法比较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中观测等位基因数为3-8,平均为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8-2.2219,平均为1.859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10-1.0609,平均为0.8423。观测杂合度为0.0260-0.2672,平均为0.1239;期望杂合度为0.3123-0.5520,平均为0.4539;期望杂合度均高于观测杂合度,说明各种群以纯合子为主。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FIS为0.0798-0.7906,平均为0.2801,FIT为0.4842-0.9731,平均为0.7809,FIS、FIT均为正数,说明贵州省各烟区烟青虫种群存在近交现象。FST为0.3879-0.9256,基因流Nm﹤1,说明在这6个位点上各种群间极度分化,基因交流水平低。遗传距离(D)为0.0068-2.5193,遗传一致度(I)为0.1051-0.9933,松桃与印江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大,道真种群与赫章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一致度最小。UPGMA聚类分析表明,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大致分为3部分,聚类结果在自然地理分布方面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仅部分种群体现了地理距离和遗传分化的关系。Mantel检测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贵州省烟青虫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种群间极度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地理隔离没有对种群遗传分化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4.
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 Zheng捕食能力较强,对田间多种小型害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新羽化的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以及5龄若虫触角均为线状,共4节,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毛形、刺形感器各有2个类型,耳形感器是首次在蝽类昆虫触角上发现。雌、雄成虫的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若虫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比成虫少。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本文以期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为揭示南方小花蝽的寄主选择行为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5.
为有效控制黑麦草人工草地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害虫种群,采用网捕、陷阱法和目测法对黑麦草人工草地的昆虫种类组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步鉴定害虫种类7目38科69种,优势种有半翅目的棉奥小叶蝉(Austroasca vittata)、烟草嘎叶蝉(Alobaldia tobae)、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和小长蝽(Nysius cfericae),鞘翅目的古铜凹胫跳甲(Chaetocnema concinnicollis),鳞翅目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