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芐基腺嘌呤(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人工模拟光源研究了在高寒区同一生境下,不同株龄老芒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光照增强的响应差异,同时分析各株龄老芒麦旗叶的光合基础环境指标差异.结果 表明:株高由高到低为3株龄>4株龄>5株龄,且各株龄间差异显著(P<0.05);4株龄老芒麦旗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均较大,且与3株龄或5株龄差异显著(P<0.05).在200~2000 μmol/(m2·s)光子量照度,各株龄老芒麦旗叶Pn和Tr均为3株龄>4株龄>5株龄,且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n与Gs或Ls呈极显著正相关,Pn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要受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3和4株龄老芒麦旗叶分别在光子量照度为1200和1000 μmol/(m2·s)时出现光抑制现象,而5株龄在800 μmol/(m2·s)时,主要受到非气孔限制因素影响表现为光抑制.光子量照度极显著影响旗叶Pn和Gs(P<0.01),株龄极显著影响Ci (P<0.01),二因素共同作用时,显著影响老芒麦旗叶Pn和Gs(P<0.05).  相似文献   
13.
以3份不同来源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E01、E02、E03)为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IAA)(0、10、20、30、40 mg/L)处理对老芒麦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IAA诱导了老芒麦幼苗根系的生长。不同浓度IAA处理下,总根长表现为20 mg/L IAA处理较好;30 mg/L IAA处理对根直径和表面积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天祝老芒麦(E03)促进效果明显,其直径较对照增加了71.4%;(2)30 mg/L IAA处理下,3份老芒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及POD活性表现最佳;天祝老芒麦株高较对照增加了49.0%(P0.05),四川老芒麦(E02)POD活性较对照增加了80.5%(P0.05)。20 mg/L IAA处理对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四川老芒麦SOD活性较对照增加了70%(P0.05)。综合比较表明,30 mg/L IAA对天祝老芒麦幼苗促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采用高温(45℃)、高湿(100%RH)的方法处理供试种子,测定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SOD和POD活性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并采用酸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不同程度老化种子的醇溶蛋白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人工老化对老芒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及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老化程度的加重,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MDA含量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老化3 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老化7 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了11.89 mg/g;老化处理7 d后,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增幅为79.05%;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SOD、POD活性都逐渐下降,老化7 d后,SOD和POD活性依次下降44.49%、32.62%;SOD活性下降大于POD活性下降。种子在老化过程中醇溶蛋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醇溶蛋白图谱颜色在处理的第3 d开始变浅,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α,β和ω区醇溶蛋白出现丢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