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13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马铃薯/燕麦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马铃薯/燕麦间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苗期外,在其他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燕麦单作(OM)(P0.05);在块茎膨大期、收获期间作各处理根际细菌数量与马铃薯单作(PM)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间作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开花期显著高于OM(P0.05),与PM差异不显著(P0.05)。收获期不同间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P4O2(马铃薯、燕麦行数比为4∶2)处理最大,显著高于PM和OM(P0.05)。收获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种群(平均为84.77%),放线菌次之(平均为13.41%),真菌最少(平均为1.82%);间作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及细菌所占比例均高于单作。这表明合理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表现出较单作更加明显的根际效应。  相似文献   
52.
进入2003年以来,我地区养鹅业的饲养数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趋势,但是随着养鹅产业的兴起,小鹅瘟的疫情也在我地区广泛流行,小鹅瘟的流行.不仅给我地区刚刚兴起的养鹅业泼上冷水,而且给广大的养鹅业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3.
设置传统耕作(CK)、深耕(DT)、粉垄30 cm(F30)和粉垄50 cm(F50) 4种耕作措施进行试验,分析了粉垄耕作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叶片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土壤水分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F50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分别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较处理F30、DT、CK高出0.66%~1.12%、0.74%~2.22%、1.26%~1.4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呈正相关关系;粉垄耕作降低了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不同生育时期F50和F30分别较CK降低了13.19%~20.35%、25.19%~41.11%、13.75%~33.33%和12.75%~22.88%、38.35%~86.39%、14.29%~36.36%;粉垄耕作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磷酸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不同生育时期F50和F30分别较CK提高了8.73%~14.94%、17.24%~31.07%、14.94%~39.76%、42.5%~81.23%、35.43%~61.26%和8.56%~14.61%、19.56%~36.32%、14.86%~36.16%、36.54%~75.73%、26.17%~53.27%;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与CK相比,F50和F30分别显著提高32.09%、24.60%;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粉垄耕作处理F30表现较优,除苗期外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都为第一。在生产中建议推广的耕作措施为粉垄30 cm(F30)。  相似文献   
54.
本试验选用尿素及雷力复混肥料、雷力多宝海藻中微肥、雷力有机肥、正宝硅钙肥等有机肥,研究不同肥料的施用对大豆品种科丰14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力有机肥可提高大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正宝硅钙肥可提高籽粒的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雷力复混肥料可提高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小区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4种有机肥处理均可提高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5.
苗期水分胁迫对花生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防雨池栽的方法,在花生苗期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然后再正常供水,研究苗期水分胁迫对花生  相似文献   
56.
水稻纹枯病图像识别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媛  陈雷  吴娜  李淼 《农机化研究》2016,(6):84-87,92
为了实现水稻病害的自动检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稻纹枯病识别方法。首先利用R分量和中值滤波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改进的图切割方法进行病斑分割,再提取病斑的颜色和纹理特征,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水稻纹枯病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识别准确率达到95%,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病害的自动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明氮肥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醇甜2号为试材,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氮肥用量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拔节期甜高粱的光合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强趋势,拔节期后其光合作用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先增强再降低的趋势。甜高粱糖分积累和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量为225kg/hm^2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150、300和75kg/hm2,不施氮的效果最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施氮对甜高粱成熟期锤度、茎杆产量、籽粒产量的效应均可较好地用二次曲线回归方程进行拟合(P〈0.0001)。[结论]氮肥对甜高粱的光合作用有明显调节作用,对茎杆糖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甜高粱茎杆和籽粒产量在施氮量为225kg/hm^2时最高。  相似文献   
58.
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5a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D1:67500株·hm-2、D2:82500株·hm-2、D3:97500株·hm-2)下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ACE指数及香农指数(P<0.01),以H1D2处理下最高。(2)农田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63.50%~81.82%)、担子菌门(4.83%~18.03%)和被孢霉门(3.18%~9.61%)等14个门及509个属的真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各密度处理间群落结构不同,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3)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P&...  相似文献   
59.
能源牧草抗逆性强、产量高,既能提供优良饲料,又能生产生物能源,兼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中,开发潜力巨大。文章分析了甜高粱、柳枝稷、巨菌草和苜蓿等几种典型能源牧草的特性,从盐碱地耐盐植物筛选利用、微生物生态治理以及生态治理装备和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了以能源牧草为核心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明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裂区试验,在宁夏半干旱区开展马铃薯4个施氮水平(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和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分别标记为JP和IP)的大田试验。结果:在单作条件下,N2水平的马铃薯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N0、N1、N3水平增加9.0%、13.0%、10.4%,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下的4个施氮水平中,N2水平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N0、N1、N3处理(P0.05),依次增加了20.0%、27.0%、7.1%和12.0%、19.5%、6.7%。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间作和单作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间作条件下,N2水平处理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且产量与施氮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宁夏半旱区马铃薯宜采用间作模式,不论间作还是单作马铃薯最适的施氮量均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