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1.
福清市某猪场1999年发生猪衣源体病,经及时诊治基本恢复正常,现报告如下:1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该场自1999年11月发现个别公猪睾丸肿大、母猪流产等症状,并呈现上升趋势,紧急接种猪乙型脑炎弱毒苗,但效果不显著。至2000年3月全场发病。①生产公猪睾丸呈不定型双侧性肿大,性欲降低、配种能力下降;后备公猪睾丸发育不良;实验室检查反映精子密度偏低,活力下降,发病率为95.12%。②母猪发病率为25.27%,发病后母猪流产率增加3.02%,返情率增加5.24%,窝产死胎数增加0.32头。流产返情多见于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剂量的猴头菇多糖(HPS)对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病死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通过建立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采用HPS预防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0.1 g/L、0.2 g/L、0.4 g/L,试验期25 d。结果表明:给药组试验番鸭感染MDRV后该病潜伏期延长、发病临床症状减轻、病死率下降,中剂量(0.2 g/L)HPS效果最明显;MDRV感染后,番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腺比值(V/C值)、肠壁厚度、绒毛宽度、绒毛表面积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给药组上述指均标高于同居感染对照组(P0.01),其中中剂量HPS组提高最明显。由此可见,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HPS均可缓解MDRV感染的临床症状,保护消化道形态结构,降低感染番鸭的病死率,且以中剂量(0.2 g/L)HP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某鸡场发现一株新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流行株,并将其命名为IBDV-FJ02.为了明晰IBDV-FJ02株遗传变异情况和临床致病特征,进行了A节段基因组序列和特征性氨基酸位点的分析、基于A节段和B节段的新型基因型分类以及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致病性的研究,旨在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IBDV-FJ02株A节段核苷酸序列与早期变异株E的同源性最高,达95.6%,与中国变异株SHG558在同一分支上;IBDV-FJ02株VP2-4-3蛋白氨基酸序列第222位氨基酸为T,第249位为K,第318位为D,参考变异株中仅GLS、E与其一致,位点N213、T222、K249、 D318、E323均符合变异株的特征.根据新型基因型分类方案,显示IBDV-FJ02株属于A2dB1基因型,即IBDV新型变异株类群.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IBDV-FJ02株感染3周龄SPF鸡并不会导致感染鸡只死亡,在感染后21 d内,主要引起鸡只法氏囊的严重萎缩...  相似文献   
14.
探讨连翘苷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增殖及对炎症相关细胞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连翘苷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125.00μg·mL-1,并筛选出最佳的给药方式为:先感染病毒再给药连翘苷.采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检测MDRV在DF-1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给药24~48 h时,连翘苷能使MDRV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连翘苷对DF-1细胞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DRV攻毒组促炎因子基因IFN-β、TNF-α、IL-1β、IL-6和趋化因子基因CCL20、IL8L1、IL8L2、K203、SCYA4在给药24~48 h时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MDRV攻毒组相比,连翘苷处理组促炎因子基因IFN-β、TNF-α、IL-1β、IL-6和趋化因子基因CCL20、IL8L1、IL8L2、K203、SCYA4在给药24~48 h时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连翘苷...  相似文献   
15.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纯化的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抗体致敏乳胶成功地建立了检测番鸭呼肠呼病毒的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抗体致敏乳胶的最佳浓度1:10(0.4242mg/mL),最佳致敏温度37℃,最佳致敏时间2个小时。人工攻毒雏番鸭30只,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粪便。结果表明,攻毒后的第3天粪便中即可检测到病毒,直至攻毒鸭全部死亡都可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同样攻毒1日龄雏番鸭30只,剖检取心、肝、脾按常规方法处理,用所建立的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首先是脾脏在攻毒后第4天3只中有2只检测结果阳性,第5天2只死亡鸭中有一只肝检测结果阳性,脾脏2只都呈阳性,此后的病死鸭脾和肝均为阳性,而心脏则未见有阳性。这对,临床上诊断与防治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病原学 1.1病毒特征禽类呼肠孤病毒为无囊膜,呈球形,双层衣壳和二十面对称的dsRNA病毒.粒子直径约60~80 nm,外层衣壳上有92颗中空的颗粒.在CsCl梯度离心中,感染病毒子的密度为1.29~1.30g/ml,无感染性空衣壳为1.29~1.30g/ml,病毒芯髓为1.44 g/ml.纯化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8.7%和81.3%.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有时呈晶格排列.对热、pH 3和DNA代谢抑制物有抵抗力.MgCl2能增强病毒对热的稳定性,但当浓度太大时反而促其灭活.70%乙醇和0.5%有机碘可灭活病毒.一般无血凝活性.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猴头菇多糖(HEP)预处理RAW264.7细胞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从Toll样受体3/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LR3/TRIF)信号通路解析HEP在调节MDRV所致的雏番鸭机体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并提供体外试验参考。试验设空白对照组(BCG)、病毒感染对照组(VCG)、HEP对照组(HCG)和HEP预防病毒感染组(HPG),RAW264.7细胞在MDRV感染12和24 h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TLR3、TRI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蛋白表达量;病毒感染24 h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IL-6、IL-1β、干扰素-β(IFN-β)的含量。TCID50检测结果表明,MDRV病毒的TCID50为103.46。病毒感染后12 h,细胞未出现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后24 h,细胞变圆;病毒感染后36 h,细胞大量死亡。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结果显示,在感染病毒12~24 h内,σNS的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在24~36 h,σNS的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TLR3、TRIF和TRAF6蛋白的表达量在感染后12和24 h均显著升高(P<0.05),HCG组TRI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的σNS、TLR3、TRIF和TRAF6蛋白表达量在病毒感染12和24 h均显著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和IFN-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FN-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HEP可调节MDRV感染诱导RAW264.7细胞TLR3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抑制TLR3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产物TNF-α、IL-10、IL-6和IL-1β的过度表达,同时上调IFN-β的表达,从而抑制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8.
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体外活番鸭淋巴细胞的荧光标记方法,并用于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雏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选择活细胞荧光染剂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SE,CFSE)对分离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和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体外标记的淋巴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分析,并利用该方法对MDRV感染雏番鸭回肠组织的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结果最终确定CFSE体外标记番鸭淋巴细胞的条件为以PBS为孵育液,终浓度10 μmol·L-1,37℃ 30 min;试验结果表明番鸭外周血内的CFSE+淋巴细胞率基本稳定在2%~5%,CFSE+淋巴细胞峰值出现顺序依次为脾、空肠、回肠、盲肠、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此外,感染MDRV后1~10 d MDRV组中CFSE+淋巴细胞率极显著(P<0.01)高于MOCK组,该结果与α4+淋巴细胞率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可用于体内淋巴细胞示踪,初步应用结果提示MDRV感染促进番鸭淋巴细胞向回肠归巢,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的肠道组织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根据鸡的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基因序列进行抗原肽分析,选择含大片段抗原表位区约1 500 bp的一段基因(15~1 515 bp)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后进行RT-PCR扩增,并构建pET-32a(+)-PERK重组质粒,将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优化诱导表达条件,纯化重组蛋白后免疫兔并制备多克隆抗体.PCR鉴定、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pET-32a(+)-PERK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1.0 mmol·L-1IPTG、25℃下诱导9 h时的表达量最大.蛋白纯化结果表明,100 mmol·L-1咪唑洗脱液可较好地洗脱重组蛋白,获得较多的纯化蛋白.免疫结束后,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32 000,可以与重组蛋白特异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得鸡源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alpha two,eIF2α)的多克隆抗体,首先经RT-PCR扩增了eIF2α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IF2α。将其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后,SDS-PAGE显示成功表达出分子量约51 ku的重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表达时的最佳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分别为10 h、45℃和1.5 mmoL/L。通过对该蛋白进行Ni~(2+)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eIF2α蛋白免疫新西兰黄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达1∶8 000,试验结果为后续eIF2α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