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7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对流动相组成、梯度、检测器波长、进样量等检测条件的对比,建立同时测定L-色氨酸体外代谢体系中L-色氨酸、吲哚-3-乙酸、粪臭素和吲哚含量的理想检测条件为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15μL,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80nm,发射波长为360nm。L-色氨酸、吲哚-3-乙酸、粪臭素和吲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15~137.29、1.15~73.386、1.2~76.68、1.57~100.3μmol/L,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970~0.9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85.28%~102.38%之间,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不超过6.9%。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且重现性好,适用于猪粪便菌群作用下L-色氨酸体外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2.
综述苜蓿遗传转化研究中,再生体系构建及基因导入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3.
铜对奶牛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初 ,人们就发现铜对维持动物健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铜是动物体内一系列酶的组成成分 ,广泛参与氧化磷酸化、自由基解毒、黑色素合成、儿茶酚胺代谢、结缔组织交联、血液凝固以及毛发形成等生理过程。此外 ,铜还是葡萄糖代谢、胆固醇代谢、骨骼矿化作用、免疫机能、红细胞生成和心脏功能等机能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1 铜的生理功能十二指肠前段是动物吸收铜的主要部位。铜主要是以一个或多个配位体结合成可吸收的螯合物 (如氨基酸螯合物 ) ,通过胃壁和小肠刷状缘表面被吸收 (周桂莲 ,1 994)。铜在动物体内大多以铜蛋白形式存在 …  相似文献   
34.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代谢病。本文概述了奶牛酮病的各种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总结了几种诊断方法,如血液、乳液、尿液或呼出气体检测等,并介绍了葡萄糖法、木糖醇法、葡萄糖胰岛素(GI)法、高锰酸钾法、激素法和中药法等治疗方案,根据发病原因及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在酸性土壤试种的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分蘖数、茎叶干重、茎叶比和根系干重等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紫花苜蓿品种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三得利在综合评估中得分最高,综合生产性能最好,该品种对酸性土壤适应性好,适合在南方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6.
将36头干奶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常规日粮、阴离子型日粮及在此基础上朴Ca日粮,探讨其对奶牛体内代谢状况、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与饲喂常规日粮相比,饲喂阴离子型日粮可降低奶牛尿液pH值(P〈0.01)和血液HCO2^-浓度(P〉0.05);增加奶牛产后12h(P〈0.05)、2d(P〈0.05)血清总钙含量.对血清无机磷、镁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明显降低奶牛亚临床性低血钙率(33%)、胎衣不下率(33%)和乳房水肿率(17%);增加牛奶乳糖率(P〈0.05),对其他奶成分和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阴离子型日粮中补Ca后.与饲喂阴离子型日粮相比.除增加奶牛产后血清镁含量外(P〈0.05).对其他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7.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血液中锌、锰、铜、铁、钴、铅以及镉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血铜含量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元素相差不大。本测定可作为黑白花奶牛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之正常值。  相似文献   
38.
采用组织块培养的方法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蛋氨酸以及等量的蛋氨酸和蛋氨酸二肽之间的替换,研究其对体外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αs1基因表达的影响。蛋氨酸添加水平为0、20、40、60、80和100 μg/ml。结果表明:添加蛋氨酸的浓度为0-60 μg/ml 时酪蛋白αs1基因表达随蛋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添加蛋氨酸的浓度为60-100 μg/ml时酪蛋白αs1随蛋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弱,添加蛋氨酸为60 μg/ml时基因表达最强,与0 μg/ml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用60 μg/ml 蛋氨酸二肽替代等量的蛋氨酸时,蛋氨酸二肽组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αs1基因表达要极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1),表明乳腺可以利用蛋氨酸二肽,而且其利用效率高于蛋氨酸。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研究2型小肽转运载体(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2,PepT 2)在奶牛乳腺组织吸收利用小肽合成乳蛋白过程中的作用.在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组织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苯丙氨酸二肽( Phe-Phe)(0和11.7 μg/mL)和/或焦碳酸二乙酯(DEPC)(0、0.01、0.1、0.5...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常用粗料来源(稻草、玉米秸、羊草、苜蓿)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组24 h产气量和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处理对瘤胃pH影响不显著(P>0.05);玉米秸秆组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羊草苜蓿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显著高于稻草组(P<0.05),玉米秸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苜蓿组48 h微生物蛋白产量显著高于稻草组和玉米秸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苜蓿可促进瘤胃发酵和养分的消化,并促进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