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4篇
  2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南省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及pH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全省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9 g/kg,各地区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土壤pH平均值为5.2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但研究区土壤中Hg、Cd、Cr 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大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并分别达到了1.63、0.64、586.70 mg/kg: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复杂:有机质含量与Hg、Cd、Cr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b含量呈显著相关,而pH与Hg、Cr呈负相关,与Cd、Pb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2.
福建长汀位于中国南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分析当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手段。以Landsat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提取福建省长汀红壤区2000-2014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值,并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差值法分别对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等级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5 a长汀红壤区NDVI呈明显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2132.90 km2,面积比例提高68.86%,植被变化以恢复和完全恢复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88.07%。经过多年的治理,长汀红壤区植被覆盖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占长汀土地总面积0.42%的区域属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于汀江两岸,建议在该流域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措施,合理生产开发利用,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3.
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川中丘陵区的10、15、20、25a桤(Aluns cremastogyn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MPAC)和30a纯柏林的土壤(0-15cm和15~30cm)土壤有机质(SOM)的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龄段SOM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也各不相同,在15a左右各样地的SOM含量无显著地差异(P〉0.05),20a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25a时仅有亚表层存在显著差异,30a纯柏林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过程中,SOM含量在158之前显著增加(P〈0.01),15a后呈缓慢下降趋势;30a纯柏林阶段,0—15cm和15—30cm的SOM含量分别比10a的显著增加了80.38%和78.42%,但比15a的显著下降了29.16%和53.37%。SOM动态表明桤柏混交林的土壤肥力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随人工林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4.
对9个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杉木无性系插穗生根和发芽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的杉木插穗生根和发芽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在扦插后前5个月内,随时间推移,沙质插床内半木质化或木质化插穗处理的生根与发芽能力呈上升趋势;赤霉素处理插穗的生根能力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至第4个月发芽能力呈下降趋势,且成活率降低;农田土基质中插穗的生根与发芽能力一般.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不同施磷方式对杉木光合系统的影响机理,以同一无性系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模拟试验,以不施磷处理为对照,分别设置叶面施磷、根系施磷2种处理,分析不同试验时期杉木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超微结构以及磷素分配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苗木培养60 d时,不施磷处理下杉木叶片基础荧光参数显著大于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最大光学量子产量显著小于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试验持续至120 d时,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著大于不施磷处理,而根系施磷处理基础荧光参数显著小于叶面施磷与不施磷处理,最大光学量子产量显著大于叶面施磷与不施磷处理;随着试验持续时间的延长,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叶绿体超微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损坏,不施磷处理叶绿体较为饱满,但数量减少且向细胞中心移动.根系施磷能显著提高根部、茎部磷分配量,叶面施磷能显著提高叶部磷分配量.  相似文献   
66.
选择杉木种子园9个半同胞家系种子培育的幼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磷胁迫盆栽试验,从根系增生觅磷能力角度比较分析不同家系杉木幼苗在低磷胁迫下根系形态指标生长的差异,结合苗高、地径和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并结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筛选出具较强觅磷能力的杉木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供磷处理和家系对杉木幼苗根体积、根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而对苗高、地径、根长和根表面积的影响无明显交互作用.从单个因素来看,家系对杉木苗高、地径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供磷处理对根系指标和地径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而对苗高的影响不显著.轻度与重度磷胁迫下,杉木家系地径增量比正常供磷处理显著降低22.9%和25.4%,且这两种低磷胁迫处理均明显促进根长、根体积、根生物量和根冠比等指标的增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磷环境中, 25号、20号和41号家系杉木根系觅磷能力较强,有利于对土壤磷斑块的觅食,从而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7.
伐根作为残留在森林伐区内的粗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文中分别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改善微生物和动物生境等伐根生态价值,提高立木木材利用率、促进森林更新等伐根经济价值,以及伐根主要利用方式3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海岛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以福建省典型海岛——平潭岛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建立平潭岛研究区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利用ArcGIS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1990年与2013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平潭岛199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674.64t/(km~2·a),201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35t/(km~2·a),均属于轻度侵蚀。微度侵蚀从1990年的72.38%增加到2013年的79.31%。而在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方面均有所下降。1990年、2013年均是强度以上侵蚀区域对土壤侵蚀量的贡献最大。土地利用变化、降雨量和坡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显著。该研究可为平潭岛的经济开发建设、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为其他典型海岛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出最佳的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不同于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土壤养分、土壤容重、土壤湿度等)会引起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变化;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放线菌数量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等的合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影响了群落生物量,同时也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土壤酶活性的高低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从而间接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0.
以皖北设施农业区主要土壤类型--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例,对比研究两种土壤中磷素的转化,并分析了施肥浓度对各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采用增施外源磷肥的盆栽预实验,然后经由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测定各自无机磷的转化情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会因起始土壤的不同,其各形态无机磷转化是迥异的;本文还采用指数曲线较好地反映了砂姜黑土和潮土中各形态无机磷转化与施入磷浓度的关系;还进一步分析了两种土壤中无机磷转化的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