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8篇
  11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为了明确信息素诱捕技术在测报中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笔者于2009年—2012年开展了信息素诱捕剂诱集稻纵卷叶螟的观测试验,并与同步进行的常规测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信息素诱捕技术可作为传统测报田间赶蛾方法的一种补充,较普通测报灯(毒瓶)敏感,适于基层测报员监测稻纵卷叶螟,实现了害虫监测预警技术多元化、简约化、自动化。  相似文献   
72.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ase,RSD)是甘蔗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常导致感病品种新植蔗减产10%~15%,宿根蔗减产20%~25%,在干旱的情况下感病品种的宿根蔗产量损失可达60%[1]。RSD病原菌为 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革兰氏阳性[2],体外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该病害自从1944 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甘蔗品种Q28 上发现以来,在世界各产区普遍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各甘蔗种植区。该菌主要通过带菌种茎和砍收工具传播[3],已感病的蔗株又无明显的外部症状,从而导致该病害无意识地传播,造成病害蔓延,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血清学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同时能够处理大量样品而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所用的RSD血清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检测成本高,使得血清学方法无法在国内普及。为此我们分离纯化了RSD的病原菌并制备了RSD的多克隆抗体,为甘蔗宿根矮化病敏感、稳定和快捷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73.
采用60Co-γ射线辐射方法,研究菊花的半致死剂量及适宜剂量,从形态学方面分析辐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60Co-γ辐射后的整个生长周期中,菊花的株高均有所降低,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高,菊花生长受到的抑制加强;花器官变异主要表现在重瓣性降低、舌状花由平瓣变为管瓣、花径变小、花期推迟;在同一品种的同一类型辐射苗后代中,单株间变异存在差异,辐射效应存在随机性。  相似文献   
74.
海南阿陀岭4种加勒比松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海南省低质低效次生林分的改造经营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利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Γ分布4种分布函数分别对阿陀岭的4种加勒比松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种林分的直径分布曲线均为左偏态,林木株数均偏向中小径阶;(2)加勒比松与台湾相思混交林和加勒比松与海南柃混交林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的效果更好,加勒比松与浙江润楠混交林用Γ分布函数拟合的效果比较理想,加勒比松纯林用Weibull分布和Γ分布函数拟合效果接近,无显著差异。说明Weibull分布对4种林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强,正态分布最差,Γ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居中。  相似文献   
75.
松褐天牛是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通过室内试验,选用马尾松和湿地松枝干饲养松褐天牛,拟得出松褐天牛的卵孵化历期和孵化率,为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取食马尾松和湿地松的卵孵化率4 d孵化历期最高,其次为5 d,马尾松的平均卵历期低于湿地松,且两种寄主对松褐天牛卵期和孵化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6.
选取美人蕉、风车草、香根草进行生长量的对比试验,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量及N、P的去除负荷进行了研究。通过为期1年的运行,结果表明:美人蕉、风车草、香根草的分别平均生长量为8805、152、95 g/(株.周);风车草、香根草、美人蕉对N的去除负荷分别为6.80、3.731、0.56 g/(株.周),对P的去除负荷分别为1.24、0.681、.76 g/(株.周)。  相似文献   
77.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黑龙江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性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1—2005年黑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2.2467hm2·人-1攀升到3.0084hm2·人-1,增长近1.34倍。其中,草地和能源生态足迹对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整体呈下降趋势。5a间黑龙江省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01—2005年黑龙江总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消耗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总体上,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8.
针对脱绒棉籽中不孕籽识别与剔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颜色模型的不孕棉籽识别与剔除方法。以南疆中棉56号、新陆早26号、惠远730 3个品种的棉籽为研究对象,利用棉籽的HSI三要素来表征不孕棉籽的外部特征,进而识别不孕棉籽。利用棉籽外部颜色信息的色调分量值H、饱和度分量值S、强度分量值I3个要素分量值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量,经过训练,得出所设计的网络各层的权值和阈值。建立识别不孕棉籽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得到的不孕棉籽识别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3个品种棉籽中不孕棉籽与颜色模型三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偏差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74,测试的样本实测值与理想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268,不孕棉籽识别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不孕棉籽的剔除方法研究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9.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了发展缓慢的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政策从以市场的需求为主向由供给侧转变,供给侧改革会推动未来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增长。本文首先介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知识;其次阐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东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山地五月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山地五月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5%、料液质量体积比1∶10、提取温度90℃,加热回流提取2.0 h,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测得山地五月茶总黄酮的含量为(4.548 6±0.041 5)mg/g。本研究建立了山地五月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可为山地五月茶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