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本研究利用1个短期氨基酸吸收实验,通过对异育银鲫幼鱼和草鱼幼鱼投喂含晶体赖氨酸/蛋氨酸以及含微囊赖氨酸/蛋氨酸的饲料,在最后一次投喂后0.5h,1h,1.5h,2.5h,3h,6h和9h分别取血样,通过测其血浆中游离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晶体氨基酸和微囊氨基酸均可提高试验鲫鱼和草鱼血浆中的游离氨基酸浓度;相对而言,添加微囊氨基酸的效果优于添加晶体氨基酸.  相似文献   
312.
将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3月龄的红剑尾鱼各100尾,分别平均分成二组,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饲养50多天,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体色也无明显变化;但能使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313.
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2种途径,探讨了壳聚糖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r sinensis)的血淋巴细胞部分特性的影响.体外实验通用3HrdR、14C-UR、3H-Val掺入法研究了不同剂量[0μg/mL(对照)、5μg/mL、10μg/mL、20μg/mL、50μg/mL和100μg/mL]的壳聚糖对异育银鲫PHA和LPS刺激的淋巴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蟹血淋巴中壳聚糖剂量的增加,检测到3H-TdR、14C-UR、3H-Val的放射强度逐渐增强,当壳聚糖终质量浓度达20μg/mL时,PHA和LPs刺激的DNA、RNA、蛋白质增殖作用达到最大值,而壳聚糖的终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时,放射强度低于不添加壳聚糖时,表明此时的壳聚糖剂量抑制了淋巴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增殖.同样,随着鲫血淋巴中壳聚糖剂量的增加,检测到3H-TdR、14C-UR、3H-Val的放射强度也逐渐增强,当壳聚糖终质量浓度达10μg/mL时,经PHA和LPS刺激的放射强度达峰值,其每分钟放射性计数(cpm)分别为11 133、8 882,8457、6 726,5964、4 286,而壳聚糖的终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时放射强度甚至低于不添加壳聚糖时,表明此时的壳聚糖剂量抑制了淋巴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增殖.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以壳聚糖(100 mg/kg)投喂鲫和蟹不同时间(7~30d)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cells cycle)、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采样时间蟹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后对鲫淋巴细胞AI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PI则显著提高(P<0.05),对鲫淋巴细胞周期中的G2/M和S时相的比例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实验结果提示,壳聚糖可促进鲫和蟹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强其免疫机能,但不同水产动物对壳聚糖的免疫刺激作用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314.
杨理想  向枭  周兴华  陈建  罗莉 《水产学报》2020,44(5):836-844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核黄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54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质量(10.54±0.01)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核黄素水平为0.67、2.96、5.83、9.05、11.58和23.42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56 d。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以及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均在5.83 mg/kg组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余组;饲料系数(FCR)呈先降后升趋势,5.83 mg/kg组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组;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和脏体指数(VSI);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对其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胰脏核黄素沉积量随着饲料核黄素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肝胰脏D-α-氨基氧化酶(DAAO)活性在5.83 mg/kg组时达到最高。血清溶菌酶(LYZ)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说明核黄素可有效地提高齐口裂腹鱼随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促进其生长。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核黄素添加水平为5.32~5.89 mg/kg。  相似文献   
315.
我国水产药物使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渔病、渔药方面研究成果和渔业生产中病害防治工作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种类,不同个体规格,不同施药方法,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药物安全剂量具有较大差异;使用不同药物间有较严格的配伍限制;实际生产中药物的使用较普遍的存在盲目性。药  相似文献   
316.
人工繁育蝇蛆饲养黄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蟮,又名鳝鱼,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近年来,形成了黄鳝养殖热、消费热、出口热。黄鳝是肉食性动物,偏爱活饵;蝇蛆是苍蝇的幼虫,是饲养鱼类的良好饲料,尤其适用于黄鳝。生产实践表明,蝇蛆是黄鳝喜食的优质活饵料,经常投喂,黄鳝生长迅速,产量也高。但是,仅靠收集野生蝇蛆,远远不能满足黄鳝养殖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1 养殖意义1.1 蝇蛆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据有关资料介绍,蛋白质含量为55%~63. 1%,脂肪占 13.4%,糖类占 15%,灰分…  相似文献   
317.
由于化学药物施用后会存在鱼体残留、抗药株出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诸多不足,就极大地推进了鱼类免疫学及免疫疫苗等免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由于水产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较高等动物原始,其研究进展也比较缓慢。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技术在水产动物的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及营养等多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免疫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等特点,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缩短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诊断时间,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1.1单克隆抗体技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  相似文献   
318.
于2020年春、夏、秋、冬,对重庆迎龙湖水库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浮游生物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35科125属种,其中绿藻门(46个种属)和硅藻门(41个种属)种类最多;共监测到浮游动物4门33科84属种,原生动物(30个种属)和轮虫(34个种属)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660.893 1×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3.611 4 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4 039.7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120 7 mg/L。迎龙湖水库水体为中-富营养,透明度最高为1.65 m,pH值平均值为7.6,水中溶解氧丰富,氮磷含量较高,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指出,透明度、叶绿素a以及pH值,是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19.
将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 (Mollienisia velifera )、3月龄的红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各 10 0尾 ,分别平均分成二组 ,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 10μg/ gm的甲基睾酮 (Methyltestosterone ) ,饲养 50多天 ,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 ,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里添加 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 ,体色也无明显变化 ;但能使 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 ,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320.
<正>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方面。顾泽茂等(2019)发明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培养方法,但因小瓜虫与鱼共存于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