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霉菌毒素的广泛存在对动物及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霉菌毒素降解剂可降解霉菌毒素,减少其对动物和人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对霉菌毒素降解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主要对霉菌毒素的危害、霉菌毒素降解剂的分类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霉菌毒素研究者提供较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盐酸克林霉素按每公斤体重 11mg单一剂量肌肉注射 ,分别观察了其在健康猪 (n=5 )和链球菌感染猪 (n =5 )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克林霉素的血药浓度 ,所得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采用 MCPKP软件进行分析。在健康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 :Cmax为 (2 .5 46 43± 0 .2 2 42 ) mg/ L,T1 /2 为 (3.2 10± 0 .795 3) h,AUC为(17.86 5 72± 1.2 5 46 ) m g· h/ L ,Tmax为 (2 .18796± 0 .44 37) h。在链球菌感染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 :Cmax为(2 .5 5 6 89± 0 .12 45 ) mg/ L ,T1 /2 为 (2 .6 912 3± 0 .8895 2 ) h,AUC为 (12 .0 0 6 5 4± 3.2 5 46 ) mg· h/ L ,Tmax为(1.16 176± 0 .5 436 ) h。  相似文献   
13.
熊胆滴眼液对兔角膜烧伤和角膜翳的治疗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熊胆滴眼液对角膜烧伤和角膜翳的治疗效果 ,采用“电热角膜瘢痕复制器”制作家兔角膜烧伤与斑模型 ,以生理盐水、去熊胆滴眼液、氯霉素眼药水和狄奥宁眼药水作对照 ,用熊胆滴眼液进行治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熊胆滴眼液对家兔角膜烧伤及并发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优于去熊胆滴眼液和氯霉素眼药水 (P<0 .0 5 ) ;对角膜翳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优于去熊胆滴眼液和狄奥宁眼药水 (P<0 .0 1)。扫描电镜观察了熊胆滴眼液对角膜翳的治疗作用 ,结果显示 :治疗 2月后 ,角膜上皮细胞呈现更新速率较快的结构像 ,治疗 5月后 ,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皱襞及微绒毛排列规则、细密 ,与正常角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相一致。表明复方熊胆滴眼液具有使角膜翳处的角膜上皮恢复正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春季是家兔大量繁殖的黄金季节,春夏两季饲料充足,气候温暖,有利于仔兔的生长。但这两个季节适于微生物的繁殖,是家兔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多发的季节,因此,在这一季节饲养管理上必须把握住预防为主这个关键环节,预防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仔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牛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利福平(RFP)、异烟肼(INH)的分子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噬茵体生物扩增法对分离并鉴定的25株牛结核分枝杆茵进行药敏分析.筛选出9株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PCR扩增耐药株rpoB基因片段(213bp)和KatG基因片段(458bp)并测序.通过对耐药基因的测序分析,5株利福平耐药株rpoB基因在53l位(RNA聚合酶β-亚基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起,下同)、526位点、511位点发生突变,其中有3株rpoB基因531位点发生突变,1株rpoB基因526位点突变;1株rpoB基因在531位点和511位点发生了较为少见的联合突变;4株异烟肼耐药菌株,其中2株在315位点(KatG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起,下同)发生碱基突变,2株在463位点发生碱基突变.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牛、鸡、猪的肠道大肠杆菌和沙门杆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单方药物中环丙沙星对畜禽肠道菌的敏感性优于庆大霉素;复方药物抑菌效果优于单方药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了临床分离的1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进行了MRSA的检测,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纸片法筛选出的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gyrB、grlA、grlB和nor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筛选出的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为模板.对gyrA、gyrB、grlA、grlB和nor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回收PCR产物.并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DH5a感受态大肠杆菌.提取质粒并测序。进一步分析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gyrB、grlA、grlB和norA基因及其启动子区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grlA中的2个突变(位于80和84密码子)及gyrA中的2个突变(位于84和88密码子)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结核分枝杆菌rpoB和katG基因突变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将临床分离的30株牛源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ge amplified biologically assay,PhaB)检测其对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的药物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DNA直接测序法(PCR-DS)扩增rpoB和katG基因并测序,分析rpoB和katG基因突变及其耐药相关性。15株表型耐药菌株中4株单耐RFP,PCR产物直接测序后发现3株在rpoB基因531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率为75.00%(3/4);9株单耐INH菌株中7株发生突变,6株katG基因315位点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5.71%(6/7),1株发现463位点密码子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4.29%(1/7);2株耐RFP的同时也对INH耐药,测序发现2株均在rpoB基因的531位点〖JP2〗和katG基因的315位点发生突变。所有菌株均未发现rpoB和katG基因的缺失。rpoB基因531位点和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是RFP和INH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检测牛源结核分枝杆菌RFP耐药性的同时可以初步筛选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分离奶牛乳腺炎表皮葡萄球菌的基础上,分析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特点,为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毒力因子引起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敏感性检测,用刚果红平板法筛选被膜阳性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和分析生物被膜的形成形态,应运PCR法对ica AB、ica A、ica B、ica C、icaR、aap、bap、fbe、atl E、sig B、sar A和agr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本实验采集了368份患奶牛乳腺炎的乳样,分离得到15株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物被膜阳性菌7株,检出率46.7%。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林克霉素等的耐药性较强,但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形态学观察发现48 h时生物被膜厚度和结构更为复杂。bap、ica AB、aap、sar A、fbe、atl E、sig B和agr 8种基因在分离株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片段。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一种主要致病菌,其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比例较高,阳性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被膜阴性菌,同时atl E、sig B、agr和fbe 4种毒力因子均存在于生物被膜阳性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