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0篇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时空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现状,2014年在焉耆盆地平原区设置42个采样点,采集42组地下水样本,测定样本中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及阴阳离子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及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与2014年地下水TDS总体存在显著差异性;对地下水中TDS与宏量阴、阳离子组分及p 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地下水TDS与SO42-、Cl-、K++Na+、Mg2+、Ca2+具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717~0.964之间,与宏量阴离子SO42-、Cl-相关性明显大于阳离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及0.964。在时间尺度上,1983-2014年地下水TDS均值整体呈现先升高再有所降低而后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均值由1983年305.0 mg/L上升至1999年1773.1 mg/L后又降低至2014年589.44 mg/L;在空间尺度上,1999-2014年地下水TDS1 g/L区域面积变化呈增加的趋势,面积由1999年2 011.7 km2增加至2014年2 229.3 km2,与1999-2014年地下水TDS均值呈下降趋势相对应。研究区地下水TDS变化主要原因有2方面:一是地下水水位由2000年4.98 m下降至2014年7.34 m,地下水水位下降促使土壤及其下层沉积物中的钙、镁易溶盐、难溶盐及交换性钙镁由固相向水中转移使更多的钙镁离子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TDS增高,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中溶质浓缩也会造成TDS增高;二是生活及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大量Cl-、SO42-和部分Mg2+、Ca2+进入地下水中,造成TDS升高,这与TDS中Cl-和SO42-占主导地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32.
以新疆尉犁县平原灌区(面积为2652.16 km2)为例,选取控制盐碱地形成和改良利用难易程度的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0~60cm土壤含盐量等4个主导因子,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对4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定量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结果。包气带岩性组合分为粉砂/粉细砂、粉砂/亚粘土、粉细砂/亚粘土/细砂、粉土/细砂和亚粘土/粉细砂;地下水埋深划分为小于1.0、1.0~2.0、2.0~3.0、3.0~5.0和大于5.0m;地下水矿化度划分为小于1.0、1.0~2.0、2.0~3.0、3.0~10.0和大于10.0g/L;0~60cm土壤含盐量划分为<3、3~6、6~10、10~20和20g/kg。改良利用区划结果为易改良利用亚区(2.35%)、较难改良利用亚区(48.47%)、难改良利用亚区(48.59%)和不宜改良利用亚区(0.59%)。  相似文献   
33.
论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灌区土壤盐碱化及治理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灌区土壤盐碱化的严重程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灌区水盐不平衡所致。为此,在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灌区水土资源利用规划中,应将维持绿洲水盐平衡的水量视为“生态用水”,将盐份聚集地视为“生态用地”。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是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
新疆于田县绿洲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于田县绿洲区为研究区,对1 165组表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空间自相关理论、空间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65组土壤采样点中,有3个取样点超过风险筛选值,非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均低于新疆土壤背景值,农用地中Cd、Hg、Cr含量均值大于新疆土壤背景值; Cd、Pb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Hg、As、Cr、Cu、Ni、Zn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Cd块金系数小于25%,说明Cd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他元素块金系数介于25%~50%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重金属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均大于0。县域尺度内,土壤重金属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从研究区中心向四周含量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下呈现的分布特征不同。Hg、As、Pb、Cr、Cu、Ni、Zn具有相同的来源,其含量还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土壤紧实度、土壤三相比(R)值、作物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深度增加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使土壤的三相比(R)更加合理,进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不同深松深度中,深松60 cm处理的土壤紧实度和三相比(R)值与对照相比降幅最大,深松40 cm处理的冬小麦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50 cm处理的夏玉米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不仅增加作物产量,还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深松30 cm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2.2%,但与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50 cm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与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30 cm、40 cm和50 cm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增加9.1%、8.8%和12.7%。因此,砂姜黑土适宜的深松深度为30~40 cm。  相似文献   
36.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在黄牛改良过程中,黄牛不孕症正日益成为阻碍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近两年对周口市黄牛不孕症的发生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并对其防治措施作了一些研究,一年来共治疗不孕症489例,治愈率91.8%。一、基本发病情况周口市农村耕地面积小,黄牛存栏数量低...  相似文献   
38.
笔者在门诊病例中,多次遇到猫肠便秘的发生,如治疗不当,会引起病猫的逐渐衰竭死亡。一、症状主要表现为里急后重,频有排粪动作,有时用很大力气也只能排出几个干硬并附有粘液甚至带血丝的粪球,气味恶臭,有的数日不便。病猫常因腹痛而鸣叫,精神不安,尾伸直,常顾盼...  相似文献   
39.
采用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新疆民丰县85组农田表层土壤样品中Cd、Hg、As、Pb、Cr、Cu、Ni、Zn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民丰县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d、Hg、Cr、Ni元素的含量是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147倍、1.124倍、1.116倍、1.041倍;Pb、Zn、Ni、Cu、As元素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地累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As、Cd、Cr、Cu、Zn、Ni、Pb、Hg;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负荷指数PLI平均值为0.1268,属于无污染程度。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13.828,属于轻微生态风险。民丰县农田土壤环境适宜耕种,农产品安全隐患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40.
新疆塔里木盆地平原区中盐度地下水分布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2002~2004年完成的"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采用地下水资源模数法和GIS技术,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平原区中盐度地下水(矿化度为2~3、3~5和5~7g/L)的分布状况,分布面积为92141.32km2,占塔里木盆地平原区总面积的30.6%;计算了各流域、各地(州)中盐度地下水的补给资源量,总补给资源量为11.16亿m3/a 。分别采用单指标法(盐度S、可溶性钠含量SSP、镁系数KMg、残余碳酸钠RSC和钠吸附比SAR)、综合危害系数K和灌溉系数Ka法对中盐度地下水的水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得出了各流域、各地(州)中盐度地下水的灌溉适应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