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0篇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疆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2003年4至6月份新疆7个城市地下水42个水样监测结果,以各城市为评价单元,以《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为评价标准,选择总硬度、矿化度、氨氮、挥发酚、高锰酸钾指数、硫酸盐和氯化物这7个项目作为评价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新疆7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矿化度和总硬度较大,总体水质较好。应加强地下水保护及地下水资源质量管理,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2.
干旱区灌排条件下田间土壤盐分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干旱地区实测的田间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以及灌溉量,分析了土壤盐分的时间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93.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品种和播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直播早稻品种间出苗率、成苗率、成穗率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最高苗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显著;单产以中早39最高,中早35与之差异不显著,而湘早籼6号与之差异极显著。单位面积出苗数、同期茎蘖数、有效穗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出苗率、成苗率、分蘖率、成穗率及每穗总粒数随播量的增加而下降,单产以播量112.5 kg/hm2处理最高,播量90.0 kg/hm2处理与之差异不显著,而播量67.5 kg/hm2处理与之差异极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中早35和湘早籼6号直播的适宜播量为112.5 kg/hm2,而中早39直播的适宜播量为90.0 kg/hm2。  相似文献   
94.
(1)带荚、整株贮藏。如对菜豆、刀豆、辣椒等成熟后不自行开裂的短角果植物可连株拔下,捆扎成把,挂在阴凉通风处,在这些蔬菜播种前再采摘脱粒。这种挂藏蔬菜种子的方法优点是简便、易行,适合农村自家园  相似文献   
95.
干旱内陆河灌区地面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干旱内陆河灌区田间土壤水、盐及地下水动态监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超大水量冬灌方式是导致灌区土壤盐渍化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对农田土壤盐分的定点实时监测,能够定量表征农田生态环境状况优劣;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可警示农田盐渍化的演变,对调整灌溉定额采取预防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内陆干旱区潜在蒸发量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新疆地矿局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1991-1997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修正的彭曼公式计算了新疆天山北麓平原区的日、月、年潜在蒸发量,分析了潜在蒸发量的年变化、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确定了潜在蒸发量与Φ20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间的相关方程,为计算潜在蒸发量提供了1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应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天山北坡平原区水面蒸发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疆地矿局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1997—2000年非冻结期20m^2水面蒸发池蒸发量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应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天山北坡平原区水面蒸发量的精度,结果表明:彭曼——蒙特斯公式可直接应用于天山北坡平原区非冻结期逐日和逐月水面蒸发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5.5%、3.4%和4.4%,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7.8%、11.6%和19.4%;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3.7%、3.5%和4.1%,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0.9%、10.7%和18.1%;经济效益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增加24.4%。【结论】秋季深耕+夏季深松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方式。  相似文献   
99.
基于若羌县2015年143组0~20 cm土层土壤6种微量营养元素(Fe、Mn、Zn、Cu、Mo和B)的实测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Mn、Zn、Cu、Mo和B变异系数介于18.2%~47.4%,均属于中等变异。Fe、Mn、Zn、Mo和B的块金效应均小于25%,空间相关性较强,空间变异主要受到土壤母质等结构性变异主导;Cu的块金效应介于25%~75%之间,属于中等空间相关,空间变异受到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Fe、Mn、Zn和Cu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总体呈现出从研究区四周向中心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Mo和B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总体呈现出从南向北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和不同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为探明新疆和田高氟区小麦农田土壤氟的赋存形态特征及环境风险,采集该区小麦农田耕作层和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其总氟(TF)含量和氟形态分布,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对比研究TF和氟形态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耕作层土壤TF含量范围为552~761 mg·kg-1,平均值为629 mg·kg-1。各形态氟的分布规律为残余态氟(Res-F)≫有机束缚态氟(Or-F)>水溶态氟(Ws-F)>铁锰结合态氟(Fe/Mn-F)>可交换态氟(Ex-F),其中Ws-F含量均值为4.35 mg·kg-1,具有较强的生物有效性。剖面土壤中,TF、Res-F和Or-F的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Ws-F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Ex-F和Fe/Mn-F含量的垂向变化不显著。土壤TF与Res-F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Ex-F与Ws-F和Or-F呈显著正相关关系,Fe/Mn-F与其他形态氟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Ws-F与Ex-F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氧化二铝(Al2O3)是影响TF和Res-F含量的主要因素,硼(B)是影响Ex-F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机碳(SOC)是影响Fe/Mn-F含量的主要因素,Ws-F和Or-F与土壤理化性质间无显著相关性。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污染程度总体较低,基于氟赋存形态的生态风险较低,而基于土壤TF含量评价的结果偏高。从生物可利用的角度来说,基于氟赋存形态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相较于传统的基于总量的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