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2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秋丰×白玉”于1989年通过国家审定,为皮斑单限性夏秋用二元杂交种,发育齐一,产量高丝质优,其最大的特点是耐氟性强,深受广大蚕农的喜欢。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杭嘉湖地区大部分蚕区由于氟化物污染比较严重,即使在桑叶质量最好的春蚕期,普通品种也难以饲养。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高效省力化蚕业生产发展需求,培育健康体质和优良茧丝质均衡的家蚕新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亲本筛选、性状选择及杂交组配,通过实验室比较鉴定和农村比较鉴定同时进行的培育模式,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其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丝质较优、稳产性好、繁育性能好。该品种的全国秋蚕期实验室共同鉴定成绩为:四龄起蚕虫蛹率92. 44%,万蚕产茧量18. 38 kg,洁净95. 49分,解舒率79. 26%,鲜毛茧出丝率18. 69%,茧层率23. 68%,茧丝长1 230m;秋蚕期生产鉴定成绩中的每盒种产茧量38. 67 kg;其原种公斤茧制种量在4. 2张以上。丝雨二号于2015年9月2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家蚕早期胚胎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以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AMP)和双精雄核发育(BSA)技术获得的家蚕单一性别早期(2~24 h)发育蚕卵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正向和反向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在正向与反向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分别随机选择62个和46个克隆测序,分别获得43种和29种cDNA序列,其中25个为新的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与单性生殖有关的高温、低温、辐射等诱导表达基因出现的频次较高。对部分文库序列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两种单性生殖早期发育胚胎中存在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4.
在家蚕品种"明"中发现一种卵突变体,其卵产下后10 min左右即出现失水凹陷,1 h左右完全失水,全部溃死。解剖观察母蛾卵巢管,卵在其内排列整齐,大小和色泽都与正常卵无异;电镜观察死卵,精孔、后极部与正常卵无差异,但卵壳表面凹陷处网格皲裂,其切面的中层可见有裂纹。遗传分析表明:该家蚕卵突变体由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纯合致死,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该突变体是一个不同于溃卵(Grcol)突变体的卵壳新突变,暂命名为"明"死卵(lethal egg of"ming",l-em)。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气候因素使得养蚕季节里常遇到连绵阴雨的恶劣天气,加上目前农村普遍采用省力化、粗放型、低成本养蚕,绝大多数蚕农不可能对湿叶进行脱水晾干,因此家蚕吃湿叶的次数比较多.家蚕常吃湿叶会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而且湿叶会导致潮湿的不良饲育环境,促使细菌滋生,使家蚕增加染病的机会,严重影响着蚕茧的生产.本文通过对21个杂交蚕品种的湿叶饲育,研究分析了湿叶饲育对家蚕体质、茧质的影响,即对家蚕幼虫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筛选和培育抗逆性强的蚕品种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家蚕茧丝纤度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蚕品种育种过程中,茧丝纤度性状不过粗过细、不为尴尬纤度就行,作为特殊用途蚕品种,生产不同类型的原料茧,茧丝纤度则是一个重要指标,育种家们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搞清其遗传规律,基因效应等,以提高选择效率。沈敦辉(1928)通过分析两亲本及其F1、F2、BC1的雌雄频数分布,确认有部分伴性遗传,提出由4对基因控制的假说,蒲田(1983)、刘世安(1988)用双列杂交法,进行有关茧丝纤度的方差分析,作出Wr,Vr图,计算遗传方差成分,估算专访经、有效基因数等,推测约有3个基因控制,本文拟用世代平均值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茧丝纤度性状的基因效应,以探讨其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7.
BmVMP23已被预测为一种编码家蚕卵黄膜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中呈显著下调表达,并已证明其终止密码子后的序列发生了变异。为研究变异位点是否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及序列变异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ACE扩增获得BmVMP23的全长cDNA序列,证实突变位点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在此基础上,以突变体l-em及正常型的BmVMP23 3'-UTR序列为实验模型,构建以E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MD18-T(A3-EGFP-SV40)、pMD18-T[A3-EGFP-3'UTR(WT)]和pMD18-T[A3-EGFP-3'UTR(l-em)],并将其分别转染BmN细胞观察EGF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pMD18-T(A3-EGFP-SV40)和pMD18-T[A3-EGFP-3'UTR(WT)]质粒的细胞均能检测到绿色荧光,而转染pMD18-T[A3-EGFP-3'UTR(l-em)]质粒的细胞检测不到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证实BmVMP23的正常表达须具有完整的3'-UTR,由此认为"明"死卵突变体中BmVMP23基因表达量的降低是因其3'-UTR的变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家蚕脂肪酶Bmlipase-1在家蚕中肠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抵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的活性。以对BmNPV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6个家蚕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Bmlipase-1基因在不同家蚕品种5龄期健康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及感染BmNPV后的5龄期幼虫中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探究该基因表达水平与家蚕对BmNPV的抗性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间Bmlipase-1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其表达水平较高,6个供试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Bmlipase-1表达水平依次为NIL.LVR>P50>CVDAR18>nsd.NIL>892>306,抗性较强品种NIL.LVR 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的8.2倍;BmNPV能够诱导Bmlipase-1的表达,但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差异显著,仍表现为抗性较强的品种该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较高,NIL.LVR经BmNPV感染诱导后Bmlipase-1在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平均诱导表达水平的12.4倍。推测Bmlipase-1的表达水平与蚕体自身对BmNPV的抗性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在昆虫杆状病毒的级联复制中,极早期基因ie-1所编码的IE-1蛋白具有重要功能,其中极晚期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polh受其调控激活。通过建立具有启动子polh及ie-1长194 bp的反义序列(ie-1-r)的转录载体,使杆状病毒在宿主细胞进行自身复制时受到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当转入重组转录载体polh/ie-1-r的宿主细胞受携带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的杆状病毒感染时,能够被诱导激活细胞内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转录其携带的ie-1的反义序列RNA,从而部分抑制病毒本身的复制,宿主细胞在病毒感染第4~5天,其荧光素含量与对照RLU(relative light unit)相比下降约1×108个单位,抑制病毒的效果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滞后性。试验结果提示:构建类似的病毒诱导表达系统,通过早期基因激活晚期基因,晚期基因转录抑制早期基因表达的策略,可以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20.
蚕种白死卵的发生一般有2个方面原因:一是由致死基因引起的遗传性白死卵;二是由环境引起的白死卵.在生产上出现的白死卵,一般均属于后者,就品种论,日本系统种容易发生,而中国系统种则含有多化性血统的品种较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