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2篇
  1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19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维陆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71-5372
对皖稻119(原名两优6326)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有效穗和穗粒数对产量具有互补性。高产栽培策略是:协调穗、粒结构,在足穗、大穗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如有效穗不足,可通过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增加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62.
夏维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03-3003,3005
影响天禾油2号杂交油菜制种纯度的主要因素是播期、除杂时间、父母本行比、开花期的气温。三系杂交油菜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开花存在着微量花粉,出现自花授粉结实现象。该组合在巢湖地区制种可采取适当推迟播种期、严格父母本行比、强父栽培、打顶调花、蕾薹期除杂等措施,达到提高种子纯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档案管理工作是农业科研院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农业科研院科技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立足于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分析了目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4.
粮食估产的"通道-概率"理论:把属于最近通道的历年来的产量划分为5个气候年型通道,即丰产年、偏丰年、平产年、偏欠年、欠产年;计算产量出现在5个气候年型中的频率作为概率使用,估产年的初始估产值等于预测年各通道内平均产量与概率之积的和;估产值等于初始估产值与气候年型修正参数之积,专家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和作物长势实时确定修正参数。预报单元为全国、省和县。应用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不需要修正,省和县级尺度需要气候年型参数修正;预测误差在3%以内;所述估产理论严谨、方法简单,参数少,参数来自原始数据本身和专家经验,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5.
为说明粮食潜力与估产的关系,定义了"粮食潜力实现率"的概念,它是与粮食潜力预测值相比,当年实际达到或能够达到的百分比,它将潜力值和当年估产值或实际产量结合在一起,可用来评价潜力实际达到的程度,并可反映气候年型。应用结果表明:2010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围绕100%波动,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仍然起到支撑作用,而1999—2008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低于100%,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作用在减小。因此,粮食潜力实现率可以用来评价粮食增产趋势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其方法实用、误差小。  相似文献   
66.
乡村生态环境规划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的弊端,已成为限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本文通过解构当前乡村环境规划过程中系统统筹所需兼顾的各环节要素,明确当前政策制度的发展导向及目标,深刻理解乡村环境规划的基本内涵,提出包括农业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乡村环境规划理论体系,针对绿色发展背景下乡村环境规划目标,分析发现当前实践中存在乡村环境规划衔接不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足以及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充分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管理途径,为更好地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67.
地标农产品是从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明星,也是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对区域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及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产地自然、人文资源及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标农产品具有分布不平均、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地标产品公众认知度低、影响力弱等现象。为了推动地标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本文追溯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历程,围绕地标农产品与产地环境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综合现有的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区划方案和前人研究结果,对地标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划分及规划研究,并对地标农产品的产业链布局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地标农产品产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等地理要素影响着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品类分布和风味特色,其人文历史赋予了地标农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根据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地标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可以将其分为绿色多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多优势产品产区、绿色少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少优势产品产区。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生态农业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产地环境的改良,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提升地标农产品的物种多样性,促进地标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链能级、实现产业链融合是未来地标农产品产业链的布局方向,激活产业集群效应,加强对地标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和保护,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和互促机制,可以促进我国地标农产品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强地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