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酵母菌单菌和酵母菌、乳酸菌混菌对玉米、豆粕和麸皮组成的饲料进行好氧固态发酵,探索其对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粗蛋白、总磷和低分子量肽含量显著(P<0.05)提高,而粗脂肪含量显著(P<0.05)降低。氨基酸方面,酵母单菌和混菌发酵后,天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P<0.05)提高。与发酵前相比,酵母单菌发酵还显著(P<0.05)提高了总氨基酸含量。饲料经过单菌和混菌发酵后,总酚含量、维生素B2、B6以及咖啡酸、没食子酸的含量亦显著(P<0.05)提高。体外功能评价试验表明,发酵饲料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沙门氏菌等4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效果,并对酵母菌和乳酸菌有促生长作用。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单菌发酵和酵母、乳酸菌混菌发酵处理可有效提高饲料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2.
在试验条件下,向氮污染河道水体中C/N按15∶1补加甲醇、乙醇、乙酸钠、柠檬酸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羧甲基纤维素钠,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水体细菌胞外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除甲醇、羧甲基纤维素钠外,补加有机碳源显著降低了水体氨氮的含量,水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碳源补加后快速增加,补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异于其他处理,表明添加有机碳源可显著加快污染水体中氮素的转化,水体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对不同类型有机碳源有着不同的响应,因而添加不同有机碳源对水体氮素转化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微生态制剂对养殖后期虾池水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为了解微生态制剂MP\|1和MP\|2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选择处于养殖后期虾池开展应用试验,每周从试验池中采样分析水体CODMn、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的变化,并用PCR\|DGGE分析了虾池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投加微生态制剂MP\|1和MP\|2后1周,虾池亚硝酸盐均低于001 mg·L-1,2周后虾池氨氮分别稳定在026~033 mg·L-1和035~048 mg·L-1,试验过程中水体硝酸盐和CODMn保持稳定,总氮的去除率达到341%以上;虾池的主要细菌类群和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MP\|1和MP\|2可显著改善养殖后期虾池水质,其净水作用可能是微生态制剂调控虾池土著微生物群落变化后的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44.
为有效防御桃园花期晚霜冻危害,2012年4月在秦安县进行早春覆黑膜桃园花期气象效应及防霜效果试验。试验得出:早春桃园地表覆黑膜后,其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能使桃树地表层和桃树冠层内保持相对较高的温湿度条件,桃园土壤浅层0~40 cm和桃树冠层50~150 cm处平均温度较无膜桃园分别偏高0.3~0.4 ℃和1.3 ℃,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提高2~6个百分点,较好的水热资源配置,能够增强树势,提高桃树抗霜冻能力。在晚霜冻主要危害时段的夜间增温最为明显,增温幅度分别为0.8~0.9 ℃和1.0~1.1 ℃,冠层最低温度层50 cm处增温1.2 ℃,温度梯度温差降低0.4 ℃,相对较高的夜温条件能为花期提供一定的热量条件,并有效缩短了桃树花期,可减轻其遭受春季晚霜冻危害几率和危害程度。通过对2012年4月12-13日覆膜桃园盖膜防霜和烟熏两种试验,出现轻霜冻时段的04:00-07:00时桃树冠层100 cm处最低温度4.2 ℃和2.1 ℃,较无盖膜防霜桃园偏高1.2 ℃和0.9 ℃;较无膜无防霜桃园偏高5.0 ℃和2.9 ℃。虽然熏烟防霜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就目前来说,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因此,覆膜桃园盖膜防霜不仅体现了极佳的防霜效果,而且有利于生态保护,便于操作,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5.
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红  许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69-16971,17030
通过天水气候资料、林业资源普查资料和林业产值资料对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天水林业资源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年降水量和年≥0℃积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暖、干气候影响,导致林作物生长季水、热匹配失调,而不利林作物正常生产。具体表现在:人工林育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和喜湿润耐温凉阔叶、松类树种面积逐年减少,耐高温干旱的侧柏、刺槐等树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使传统林龄、林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业产值增幅趋势显著减缓。  相似文献   
46.
气候变暖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晓红  许彦平  姚新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15-11317,11444
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多因素配置组合,分析气候变暖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适宜气象条件,单因子作用并不显著,以马铃薯7月开花并地下块茎形成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配置组合影响最大;8月上旬地下块茎速生膨大期阴寡高湿天气气候条件次之;6月分枝至花序形成期大气湿润条件影响最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影响因子配置组合值明显增大,尤以马铃薯开花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地下块茎速生膨大期大气湿润度与日照时数配置组合值增幅更大,进而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病田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陇东南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日期。[结果]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期、七叶期~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全生育期生物累积量随≥10℃的积温呈线性变化,各播期玉米生物量在拔节前差异较小,拔节后平均播种期玉米生物量增加高于其余各播期玉米;平均播种期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期,玉米成熟期果生物量累积也高于其他播期。[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高校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本文在分析消费教育面临种种挑战的基础上,对当前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前消费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消费,注重消费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等,并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在消费意识和行为方面的不足,力求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9.
考察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在AA肉鸡肠道内的分布和随粪便的排出规律,及对肠道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和肠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240羽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采用相同的无抗生素基础日粮饲养3 d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一次性灌喂无菌水或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1.5×108CFU·mL-1)各0.5 mL;在不同时间采样进行计数和酶活性测定,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js,PCRDGGE)技术分析此过程肉鸡粪便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灌喂的芽孢在十二指肠内开始萌发,以空肠的营养体数量最高,盲肠内则以芽孢为主;粪便中的芽孢数量在24 h时最高,达到7.9×104CFU·g-1,而后逐渐降低,在72 h后基本无法检出.PCR-DGGE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对照组与试验组鸡粪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试验组中肠道有益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同时,灌喂芽孢12 h后,十二指肠内淀粉酶、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性,空肠内的脂肪酶活性和盲肠内的总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证实芽孢能在AA肉鸡肠道内萌发并停留超过72 h,并对提高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改善菌落结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0.
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甘肃省西峰、天水两地1971—2005年气温资料及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5年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黄土高原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9~1.8℃。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了14d左右,叶变色、落叶等成熟后发育期后延了2~5d;≥30℃和≥35℃的高温日数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分别偏多5.8~7.7d/a和2.8d/a,致使苹果的坐果率及品质等有所下降。因此,在苹果生产中,应适当提高栽培地的海拔高度、培育新品种以适应气候的持续变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