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5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进一步解析镉胁迫对不同镉耐受性香菇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镉胁迫下香菇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生理变化规律,以不同镉耐受性香菇菌株为材料,通过外源添加镉的方式探究两个菌株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中镉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镉胁迫对两个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都产生影响,但不同镉耐受性菌株受影响的农艺性状和受影响程度不同。菌株4606受到镉胁迫后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显著降低,其余农艺性状未受到显著影响;菌株4625受到镉胁迫后的单棒子实体个数、单棒产量显著降低,单菇质量、菌盖质量极显著升高,其余农艺性状未受到显著影响。两个菌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单位干质量子实体中镉含量均有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的趋势。受到镉胁迫后菌株4606的MDA含量在生长期显著升高,成熟期显著下降,开伞期极显著降低;菌株4625受到镉胁迫后开伞期的MDA含量显著降低,其余阶段未受到显著影响。菌株4606对照组与镉胁迫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生长时间延长显著降低,菌株4625对照组与镉胁迫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生长时间延长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镉胁迫导致菌株4606开伞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菌株4625在原基期、生长期、开伞期的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升高。综上,不同镉耐受性香菇菌株子实体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香菇生产上应选取低镉吸收品种进行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探讨家蝇抗菌肽(Cec Md)衍生肽——单体肽和串联肽对羔羊盲肠组织、黏膜形态以及腹泻频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7日龄小尾寒羊与澳洲白羊杂交一代公羔羊48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平均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羔羊),分别饲喂基础日粮(空白组)、基础日粮+300 mg/kg单体肽(单体肽组)、基础日粮+300 mg/kg串联肽(串联肽组)和基础日粮+30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试验期28 d,每天记录各组羔羊腹泻状况,于羔羊14,21,28,35日龄时在每个重复中随机选择1只羔羊屠宰,取盲肠组织样品用组织学技术研究盲肠组织及黏膜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单体肽组能显著提高盲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在14,21,35日龄显著增大绒毛表面积(P0.05),21日龄和35日龄单体肽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串联肽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串联肽组和单体肽组降低了盲肠绒毛的损伤程度;除7~14日龄串联肽组外,试验组羔羊腹泻频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串联肽组、单体肽组羔羊腹泻频率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单体肽和串联肽均能有效改善羔羊盲肠肠道发育状况,能够部分替代抗生素。  相似文献   
33.
为了探究尿素缓释剂、过瘤胃蛋氨酸、大蒜素复合型饲料添加剂对奶牛氮和磷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选择24头身体健康且体况相近的泌乳中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不添加复合型饲料添加剂)、A组(复合型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0. 20%)、B组(复合型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0. 41%)、C组(复合型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0. 82%),每组6个重复,正试期为30 d,分别测定奶牛干物质、氮和磷表观消化率,粪干物质中氮和磷排泄率,血清总蛋白、尿素氮、磷含量。结果表明:饲喂第30天时A、B、C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氮、磷消化率高于对照组,而氮、磷排泄率均低于对照组;第30天时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尿素氮、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该复合型饲料添加剂能有效提高奶牛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减少氮、磷随粪便的排出量,减少排泄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4.
通过测定粗蛋白和其水解后氨基酸的含量,在现行国际氨基酸模式谱的基础上,以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模式评分、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氨基酸比值系数(ratio coefficient,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ore of RC,SRC)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等指标,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自交选育新菌株243和申香1504及亲本沪香F2子实体的氨基酸特征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243和申香1504子实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亲本沪香F2,菌株243子实体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沪香F2相当,3个菌株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值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值符合FAO/WHO理想蛋白模式;蛋白中AAS评分、IOM评分、CS评分、SRC值、EAAI值均以243菌株最高。3个菌株的蛋白质校正氨基酸计分(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s score,PDCAAS)值在0.54~0.61之间,子代243菌株最高,其次为亲本沪香F2。  相似文献   
35.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虫媒寄生虫病。近年来,随着耐药性虫株的广泛蔓延和对杀虫剂产生耐药的蚊虫的迅速扩散,疟疾的预防与治疗面临困境,因此疟疾疫苗的研制显得更为重要。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疟疾疫苗研究的难题之一。认识并了解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对疟疾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对疟原虫抗原多态性、抗原变异、表位隐蔽等多种免疫逃避机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杂交狼尾草、玉米秸秆、羊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和分级指数(GI)特性,对比分析杂交狼尾草作为饲草的饲喂价值,试验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检测方法以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方法测定GI参数、CNCPS指标。结果表明:常规成分分析方面,杂交狼尾草粗蛋白质含量丰富, NDF、ADF含量较少而ADL含量较高;从CNCPS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性方面分析,杂交狼尾草能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低于另外两种粗饲料,蛋白质部分的消化特性略高;GI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狼尾草的综合品质高于其他两种粗饲料。说明虽然杂交狼尾草营养成分有缺点,但不失为一种高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37.
谷胱甘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肽是一种重要的活性小肽,在人和动物机体中具有抗氧化、免疫及参与某些物质吸收等多种功能.因此,谷胱甘肽在食品加工业中广泛应用,而在畜牧业和动物生产中仅有少量研究和应用.对谷胱甘肽生物学功能的了解有助于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8.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相似文献   
39.
宿主防御肽是生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阳离子多肽,是生物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宿主防御肽具有广谱、抗菌、耐热、无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特性,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宿主防御肽在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奶牛乳腺中的表达及乳房炎诊断与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宿主防御肽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0.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