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30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22篇
  29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55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正>水稻是世界近50%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产量占全球水稻产量的30%,中国超过65%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高质量大米的需求也在增加。种植水稻时农户会施用化肥,钾元素对水稻的生长至关重要[1],增加钾肥用量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水稻种植适宜的钾肥施用量,指导农户合理使用钾肥,避免过量施肥对水稻植株及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92.
系谱分析能够简便有效地阐明育成品种的整体遗传基础,掌握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可揭示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的经验,并指导育种。本研究对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以后育成的21个大麦系列品种的育种途径及其品种系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育种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麦育种的主要方法,76.2%的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育成的,23.8%的品种是经过系统选择育种而成。所育成的21个大麦系列品种来源于2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10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墨西哥的亲本细胞核遗传贡献值最大,为62.35%,表明保大麦系列品种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墨西哥。来源于墨西哥的亲本‘YS500’、‘V008’、‘8640’、‘Peaosanhos-174’累计细胞核贡献值最大、衍生品种最多,为核心祖先亲本。  相似文献   
493.
为了深入地讨论牦牛ANXA5基因序列的特点,阐述其组织及细胞表达特性,通过采集牦牛不同组织样品,如心、肝、脾、肺、肾、子宫、卵巢、输卵管等,提取总RNA。采用PCR、生物信息学软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等技术对牦牛ANXA5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牦牛ANXA5基因CDS区长为966 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与黄牛比较,发现共有6个碱基突变存在于牦牛ANXA5基因中。黄牛与牦牛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大于99%,与其他哺乳动物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结果也均在90%以上,说明ANXA5基因在长期进化中保守。在牦牛的肺组织中,ANXA5基因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在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表达量次之。ANXA5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结果显示,培养72 h颗粒细胞中ANXA5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培养24,36 h颗粒细胞(P<0.01);培养48 h颗粒细胞中ANXA5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培养24 h颗粒细胞(P<0.01),显著高于培养36 h颗粒细胞(P<0.05),表明A...  相似文献   
494.
旨在获得牦牛FHL2基因序列,阐明该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与性质、mRNA的组织表达模式、在雌性生殖器官及颗粒细胞的蛋白表达特性。本研究以5头健康空怀成年母牦牛的心、肝、脾、肺、肾、卵巢、子宫、输卵管组织及5头妊娠2个月左右母牦牛的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为研究材料,利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FHL2基因,并使用在线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FHL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应用免疫组化(IHC)和免疫荧光(IF)技术检测FHL2蛋白在雌性生殖器官的分布和颗粒细胞上的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FHL2基因CDS区全长840 bp (ON456866),编码279个氨基酸,FHL2蛋白属于弱碱性亲水不稳定蛋白,没有跨膜结构。不同物种的FHL2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FHL2基因编码区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RT-qPCR结果显示,FHL2基因在检测的组织都有表达,在心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组织(P<0.01);在肺、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脾和肾(P<0.01)。FHL2基因在妊娠期子宫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495.
为揭示干旱胁迫下三七的生理特性和基因转录组变化,通过干旱条件和正常浇水控制研究干旱对于三七的影响。实验设置自然干旱和正常浇水(对照)处理,分别测定三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和MDA活性,并从三七叶片中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三七MDA变化非常明显,与对照相比,植株受到干旱后的MDA活性升高了88.41%,相反CAT活性受干旱影响的效果不明显。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样品上调基因431个,下调基因151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功能富集性分析,有160个上调基因和53个下调基因共213个差异基因注释到数据库中。KEGG分析结果表明,有122个DEGs在37个代谢通路上。AB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被显著富集,说明干旱条件下,三七可能通过ABA相关合成酶的增加调控干旱应答。  相似文献   
496.
目的 对产羔数不同的山羊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挖掘参与调控川中黑山羊产羔数性状关键调控基因,为解析山羊产羔数性状遗传机制及分子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6只产4—6羔的川中黑山羊为高繁组(high fecundity, HF)和6只产单羔的川中黑山羊为低繁组(low fecundity, LF),采集颈静脉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构建350 bp双末端测序文库,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平台对12个文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产出的净数据经BWA软件比对至山羊参考基因组ARS1,所获得的高质量SNPs通过两种全基因组扫描分析方法(FstHp)的综合分析确定候选区域,候选区域的注释基因分别利用g:Profiler和KOBAS在线数据库进行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以筛选调节川中黑山羊产羔数性状候选基因。为了进一步鉴定调节山羊产羔数目的关键遗传标记,根据基因组重测序变异分析,对繁殖候选基因的同义与非同义SNPs进行定位筛选,后续将12个山羊样本的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测序以验证重测序结果。结果 12只山羊共获得431.50 Gb 净数据,经变异检测与注释发现,HF组山羊共发现7 771 4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LF组山羊检测到8 935 907个SNPs,且LF组各类SNPs 均多于HF组。设置同时达到top 5%最大ZFst值和top 5%最小ZHp值的窗口为候选区域,在低杂合性、高遗传分化的区域共注释130个强选择信号,其中HF组、LF组以及共享窗口的注释基因分别为84、59和13个,经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发现,19个候选基因参与川中黑山羊的繁殖、繁殖过程和胚胎发育等调控,包括11个HF组特异性候选基因(ADCY10、DRD1、HS6ST1、IGFBP7、MSX2、NOG、NPHP4、PAPPA、PRLHR、TDRPXYLT1),5个LF组特异性候选基因(ANXA5IGF1EDNRAFANCLTAC1)和3个HF组与LF组共享窗口基因(AKR1B3HDAC4OPRM1)。同时,大多数GO分析,如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激素反应和神经肽信号通路等,都包含这19个候选基因。此外,14个HF候选基因有9个显著富集在代谢途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糖胺聚糖-硫酸乙酰肝素/肝素的生物合成、钙离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和叶酸生物合成等KEGG通路中(P<0.05)。19个繁殖候选基因中共有2个同义突变(MSX2 G771T,ADCY10 A4662G)与2个非同义突变(PRLHR G529A,DRD1 A281T),且仅定位于HF候选基因中。Sanger测序发现,MSX2PRLHRDRD1突变位点均可检测到多态性,与基因组重测序结果一致,其中PRLHR G529A多态性导致第177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DRD1 A281T多态性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结论 本研究共发现11个HF组特异性候选基因,推测是川中黑山羊多羔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PRLHR外显子G529A与DRD1外显子A281T突变可能是调控山羊多羔性状的关键遗传标记,在改良山羊繁殖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7.
为了探索安宁油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新模式,研究生防功能菌株对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通过生防功能菌株的直接施用、添加到有机肥或基质中施用的小区试验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防功能菌株能有效降低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生防功能菌株直接施用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达74.03%,将菌株添加到有机肥中施用时防效达83.12%,将菌株添加到基质育苗时防效达68.83%,化学防治的防效达89.61%。将生防功能菌株添加到油菜秸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中施用,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最佳,能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并提高油菜的产量。相比常规施肥,株高提高7.63%,有效分枝数提高26.08%,产量提高16.81%。  相似文献   
498.
499.
旨在获得牦牛IMPDH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分析其在卵巢组织中的时序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卵巢生长发育及排卵机制奠定基础。通过RT-PCR技术克隆牦牛的IMPDH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同物种序列进化关系,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IMPDH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牦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牦牛1 623bp的IMPDH基因cDNA序列,内含1 545bp开放阅读框序列,编码514个氨基酸残基。与野牦牛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9.4%),表明IMPDH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IMPDH基因的表达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荧光定量qRT-PCR检测结果显示IMPDH基因在卵巢卵泡期表达最强,显著高于红体形成期。结果表明IMPDH参与牦牛卵巢组织的生长发育,并在卵巢活动中有明显的表达规律,表明IMPDH基因在牦牛繁殖周期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牦牛IMPDH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