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添加剂对不同地区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梅  孙启忠  王红梅 《草业科学》2013,30(7):1124-1130
为探讨添加剂对不同地区玉米(Zea mays)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以绥化(HB)、赤峰市林西(CF)、呼和浩特(H)、河北衡水(HS)和宁夏银川(YC)地区种植的中北410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对照组、乳酸菌处理组(0.000 5%)和纤维素酶处理组(0.001 5%),袋装真空青贮,贮藏45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处理组降低了玉米青贮饲料的pH值和乙酸含量,提高了乳酸含量,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添加剂处理组显著降低了玉米青贮饲料NDF、ADF的含量(P<0.05);乳酸菌处理组提高了绥化、衡水、银川地区可溶性糖含量,其中银川地区的最高。所有地区添加剂组的青贮玉米发酵品质Flieg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92.
以草本植物为原料的稀酸预处理及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杂交狼尾草和沙打旺2种草本植物在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及双酶糖化条件下葡萄糖和乙醇得率,评价其能源性差别.切短为对照组,处理组分别为粉碎,粉碎+1.5%硫酸,1.5%硫酸.测定处理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并分析SEM纤维结构图,采用SSF发酵工艺.结果表明,纤维素的含量分升高了1.29%~7.32%,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10%~11.98%、1.56%~3.00%.SEM纤维结构图网状纹理变得清晰.在pH4.8缓冲液体系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缓慢增加,而乙醇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发酵后72 h出现峰值.加入果胶酶试验组的乙醇浓度值与对照组比高出0.18%~0.63%(P≤0.05).除粉碎+1.5%硫酸处理外,其它预处理方法提高了杂交狼尾革和沙打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酶解率和发酵转化率,且1.5%硫酸处理组的效果最好,杂交狼尾草的能源性好于沙打旺.  相似文献   
93.
硼肥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硼肥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相同基肥的情况下,施硼肥3-6kg/hm^2,花生双果数增加0.05-0.17个/株。百果重增加7.9~10.0g,荚果增产可达300kg/hm^2,增产率达6%以上。  相似文献   
94.
籽粒苋与青贮玉米混贮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徐春城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6,25(12):119-129
以籽粒苋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7∶3(T2)、5∶5(T3)、3∶7(T4)、0∶10(T5)混合青贮, 60 d后,检测青贮材料的发酵品质以及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并分析乳酸菌多样性,以明确添加玉米对改善籽粒苋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作用,为籽粒苋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籽粒苋单独青贮品质不佳,通过添加玉米可显著降低青贮材料pH和氨态氮/总氮的值,提高干物质和总有机酸含量,当玉米添加比例超过50%时,青贮品质良好。在青贮发酵乳酸菌群演替过程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决定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是影响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乳酸球菌中的肠球菌、乳球菌和类肠膜明串珠菌产酸能力强,是青贮发酵的启动菌株,乳杆菌则是青贮稳定期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95.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7,26(9):176-188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相似文献   
96.
河套灌区23个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区,牧草产量低,品种单一,品质较差,不能满足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为改善和加速该地区牧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本研究对引自国内外23个优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河套灌区3年的抗寒性、生产力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苜蓿品种间越冬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公农1号和大富豪越冬率较高,凉苜1号最低,越冬率仅为55%;2)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呈现第1茬高于第2茬和第3茬的趋势;干草产量呈现第1茬高于第2茬和第3茬的变化规律;3)苜蓿的产草量随着株高的增加而增加;茎叶比越低,蛋白质含量越高;4)通过对苜蓿各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得,23个苜蓿品种在河套灌区的生长中大富豪、WL353LH和赛特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优于其它品种,可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及相类似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7.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中分布最广泛、最保守的一类蛋白。目前在许多植物中已发现大量的bZIP转录因子,这些bZIP转录因子成员广泛参与种子贮藏基因的表达、植物的生长发育、光信号传导、病害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以及ABA的敏感性等各种信号的反应。本研究首次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全转录组水平鉴定出bZIP转录因子家族共包含138个基因,根据bZIP蛋白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可以将其分为10类;对MsbZI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在分类上有很高的保守性。该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MsbZIP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此外,MsbZIP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138个MsbZIP基因最终分为23个GO分类,总体包括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两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72对基因表达相关性极显著(P0.01)。本研究可为紫花苜蓿bZIP转录因子功能特性、进化历程和生物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
孙启忠  柳茜  徐丽君 《草地学报》2017,(6):1186-1189
"苜蓿"一词随着苜蓿在汉代传入我国而出现,属于西域外来词。本文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对"苜蓿"词源、苜蓿名称的演变和苜蓿异名的产生等进行了考释。到目前为止,对我国"苜蓿"词源的认识还不统一,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苜蓿"源自伊朗语buksuk、buxsux或buxsuk;二是"苜蓿"是梵语māksika一词的音译;三是"苜蓿"为希腊语Medikai之音译。我国多数学者认可第一种观点。由于"苜蓿"为音译词,在苜蓿进入我国初期,出现了许多同音异字,诸如目宿、牧宿、蓿等苜蓿的不同写法,一直到唐代才出现了今天使用的苜蓿专用名词。此外,由于各地方言乃至文化的差异,在古代苜蓿还有许多别名,如怀风、风光、连枝草,塞鼻力迦、光风草和灰粟等。  相似文献   
99.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CNKI、WOS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 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00.
越冬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秋眠性的关系及其抗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秋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根系是紫花苜蓿越冬的主要功能器官,秋眠性与其越冬具重要关联,但对于如何通过根系性状的越冬特征来实现抗寒效应,仍不清楚。文章中从根系性状越冬反应的角度,探究秋眠性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作用过程。【方法】采用11个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紫花苜蓿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中较为寒冷的中温带地区为例,通过标准主轴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各根系性状在越冬过程的差异化响应及其异速生长关系,进一步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通过根系策略来实现其抗寒效应的关键作用因子。【结果】(1)随着秋眠性的减弱(即秋眠级提高),越冬紫花苜蓿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显著减小(P<0.05),秋眠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具有增强储藏的表型特征,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则随着秋眠性的减弱而显著趋于增大(P<0.05),侧根数量与侧根的其他特性表现一定的权衡关系(P<0.05);(2)受秋眠级的影响,根系性状之间表现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主要表现在根颈入土深度、侧根位置、侧根数等性状之间,其异速生长斜率与1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根系性状在越冬期间对秋眠级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3)紫花苜蓿越冬率与秋眠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响应,而是呈现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特征,1-5秋眠级趋于稳定在高越冬率水平(>95%),中间级别5-8级的越冬率逐渐急剧减小(50%-70%),9-11级在中高纬度难以越冬(<5%);(4)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正向贡献因子是根颈直径、侧根数(P<0.05),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因子的提高反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P<0.05),根系直径等性状并非决定抗寒能力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根系性状表现出对越冬低温胁迫的差异化响应特征,不同性状具有异速生长关系;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增加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来提高其抗寒性,并不取决于根系其他表型性状的绝对大小;越冬期间,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根系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是实现其抗寒效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