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32篇
  22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48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是优良的旱生牧草,但其果实带毛、粘连,不适宜机械播种,而且种子发芽要求较高的温度、湿度,在荒漠草原地区直接播种,建立旱作人工草地难度很大。先进行育苗后,采用机械化植苗技术植苗,在撂荒、退耕地建立旱作人工草地,具有成活率高、速度快、操作性强、成本低、简单易行的特点,可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效益显著,为荒漠草原地区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育苗、建植、平茬与抚育、种子收获与贮藏及合理利用等技术优化集成,凝练了内蒙古地区干旱与半干旱草原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熟化了旱作草地建植技术,为该品种的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与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3.
试验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进行不同的水肥耦合处理,并在不同生物期对其进行了生物量观测.试验结果表明,410 g丰产素与水以1∶1 000体积比混合喷洒200 L、浇水8000L的条件下,“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的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播种后第3年其干草产量可由天然条件下的2 460 kg/hm2提高到5 430 kg/hm2.  相似文献   
64.
陈傲  孙杰  缪晓青 《中国蜂业》2013,(Z2):28-31
美洲幼虫腐臭病(American foulbrood,AFB)是目前危害蜜蜂幼虫生长的主要细菌病之一,其致病菌为拟幼虫芽孢杆菌原(Paenibacillus Larvae)。本文介绍了它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目前检测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和防治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青格乐  王玉芝  张琼琳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15-4716,4719
概述了植物种子休眠类型及其破除方法的研究情况。种子休眠主要有由种皮引起的种壳休眠和由胚引起的胚休眠2种类型。然而,实际上有些种子因复杂多样的各种因素影响同时存在着这2种休眠类型,继而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也复杂多样。破除休眠方法主要有温度处理、机械处理、层积处理、光照处理、激素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对于综合休眠类型的植物种子,采用综合方法来破除休眠的效果较单一处理方法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6.
白粉病严重威胁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地方品种‘小白冬麦’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抗性。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小白冬麦’抗白粉病基因,利用SLAF测序,结合BSA方法将抗病基因mlxbd定位在小麦7BL染色体上总长度19.26 Mb的候选区域内[参照小麦CSS(Chromosome survey sequence)基因组(IWGSC,2014)]。将候选区域对应到‘中国春’IWGSC RefSeq v1.0基因组(IWGSC,2018)7BL染色体上,位置为611 088 744~723 157 603。在抗感材料间,定位于染色体候选区间内的SNP和InDel分别有788个和47个。利用已经报道的与mlxbd和mlmz基因连锁标记,进一步将候选区域缩小,基因mlxbd进一步定位于染色体700 631 952~711 234 115。基因功能参照IWGSC RefSeq v1.0(IWGSC,2018)注释,筛选出9个含有NBS或者LRR抗病结构域的基因。利用已有小麦转录组数据库对候选基因分析发现,候选区域内有5个基因受小麦白粉病菌诱导。  相似文献   
67.
以已报道的SAMDC为探针序列,从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14个GhSAMDC家族基因。GhSAMDC家族基因的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发现该家族成员序列相似性约为50%,家族成员均具有GhSAMDC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酶原剪切位点结构域(LSESSLF)和PEST(TIHVTPEDGFSYAS)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14个基因均匀地分布在A和D基因组,A和D上各含7个GhSAMDC成员,无家族成员构成基因簇的现象。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 GhSAMDC1、 GhSAMDC7和 GhSAMDC8对黄萎病菌的胁迫有明显的响应,暗示这些在棉花抵御黄萎病菌胁迫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试验为进一步研究GhSAMDC家族基因的功能及解析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8.
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1是控制种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向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转化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决定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与氧化稳定性。棉花GhFAD2-1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采用脂肪酸代谢基因工程技术对棉仁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定向修饰和改造。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的GhFAD2-1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158 bp,共编码38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FAD2-1基因序列具有1个典型的FAD2结构域和1个FAD2-N端结构,其氨基酸序列与橄榄、芝麻、花生、油茶等作物的FAD2序列相似性较高,在75%~78%之间。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发现,GhFAD2-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棉籽的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后40 d达到其表达峰值。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开花后0~40 d,C18∶1含量/C18∶2含量与GhFAD2-1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69.
生猪在养殖过程中,仔猪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仔猪体质相对较弱,抗病力低,特别是冬季,气温较低,天气变化无常,更给仔猪的生长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在冬季仔猪常见的因多发病原感染而发病的防治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做好仔猪的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