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浙江省嘉善县2016年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情信息是一个地区水产养殖情况的汇总,其中包括了养殖品种、面积、时间、规模、效益等与水产相关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对该地区总体养殖情况的总结及下一年度开展水产养殖工作安排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尤其在目前各行业都在进行的大数据采集的大背景下,该工作的开展也是顺势而为.下面就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嘉善县为例,探讨鱼情采集的基本工作,以期为相关从业者以参考.浙江省嘉善县淡水池塘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共4个,2016年总放养面积450×667 m2,现将2016年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2.
皮质醇是衡量动物应激状态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游客对麋鹿应激状态的影响,通过非损伤性取样的方式,并同时调查游客数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北京麋鹿苑春季麋鹿粪便皮质醇激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麋鹿粪样中的皮质醇变化均与前一日麋鹿苑内的游客量显著性相关,而与当日客流量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即表示麋鹿粪样中的皮质醇存在1 d左右的延迟性,与麋鹿从吃下食物到排粪约需1 d左右时间相一致。皮质醇激素变化范围表明北京麋鹿苑麋鹿的应激生理指标参数有一定波动范围,可作为将来对疑似患病个体进行诊断分析,为麋鹿个体诊断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2006~2009年,对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间接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97科412属1015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共有脊椎动物27目69科354种,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生态效益、间接经济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24.
饲用纤维素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饲用纤维素酶的组成、生产、作用机制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温度对大口黑鲈的影响及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加州鲈鱼,属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原产于北美,于1983年引进我国,其生长快、抗病性强,且市场价格较高,配合饲料养殖技术成熟,适合咸淡水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2]。温度是影响大口黑鲈生存繁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受各地区不同时节温度变化影响,大口黑鲈养殖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例如,生长、繁育、驯食等[3]。  相似文献   
26.
从使用者的角度研究海绵城市建设后的情况。以三亚市东岸湿地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海绵城市建成后的使用情况和使用人群对其的评价,采用MATLAB软件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因子的权重。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今后海绵城市在城市公园设计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相类似的项目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7.
研究土壤中五氯苯酚及其钠盐残留总量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在酸性条件中由正己烷萃取,浓硫酸净化,再由碳酸钾溶液反萃取,萃取物用乙酸酐衍生,采用HP-5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ECD检测器检测。在1.0~50μg.kg-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82.1%~97.9%,精密度4.28%~10.0%,方法检测限为1.0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和稳定性好,适合实验室分析。  相似文献   
28.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2016年上半年(1-6月),浙江省大宗淡水鱼类渔情信息工作采集点主要覆盖了余杭、秀洲、嘉善、长兴、德清、柯桥、上虞、兰溪8个县(市、区),数据监测采集点32个.主要采集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七个水产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29.
为提升圈养野生动物福利和选配大熊猫饲喂优良竹种,采用吹扫捕集进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5种大熊猫喜食竹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结合感觉阈值,首次利用气味活度值确定了5种大熊猫喜食竹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5种样品中均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通过对这些挥发性物质分析发现5种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相同,但同种物质在不同种大熊猫喜食竹中的含量有所不同;在5种大熊猫喜食竹样品中总离子流图(TIC图)峰面积百分含量均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有13种。同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9种关键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及8种主要修饰作用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研究中鉴定出的重要的风味成分可为研究大熊猫主食竹偏好提供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有效取香率(有成熟麝香生成的雄麝占参与采香雄麝的比例)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7-2009年,于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通过识别参与取香的马麝个体,收集产香数据,计算年度及特定亚群的有效取香率,研究圈养马麝来源(野捕、驯养繁殖)、父母来源、取香时间(繁殖季节前和繁殖季节后)及年龄对有效取香率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的总体有效取香率为90.30%(n=732);因年度间驯养管理方式的差异,圈养马麝的有效取香率存在显著的年度间差异(P<0.05)。马麝个体来源影响其有效取香率,野捕圈养雄麝的有效取香率(93.75%,n=272)极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88.26%,n=460),但雄麝的父母来源对其有效取香率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季节前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0.43%,n=208)与繁殖后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4.83%,n=312)无显著差异(P>0.05)。圈养马麝的年龄显著影响其有效取香率(P<0.05),1.5岁龄雄麝开始分泌麝香,有效取香率为87.5%(n=96);4.5岁龄雄麝几乎都能产香,有效取香率约为100%(n=100);高峰取香年龄段为1.5~8.5岁龄;9.5岁龄雄麝有效取香率为71.43%(n=28)。【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有效取香率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有效取香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