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大麻籽粕对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约17 kg仔猪24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在等能等氮条件下,大麻籽粕添加水平为:0,2%,4%,6%。结果表明,1)大麻籽粕的不同添加水平均未显著影响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P>0.05);2)不同添加水平的大麻籽粕对仔猪血清SUN,GH、IGF-Ⅰ、空肠黏膜Na-+-K-+-ATPase和总二糖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大麻籽粕作为蛋白质饲料资源,可部分替代豆粕,应用于仔猪生产中。  相似文献   
22.
补饲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妊娠云岭黑山羊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50头妊娠云岭黑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头。采用单因子设计,以NRC山羊妊娠期能量需要量为参照,分为5个梯度,研究不同能量水平日粮补饲云岭黑山羊妊娠母羊的效果。试验结果:在整个妊娠期,5组母羊平均月增重分别为1.983、2.342、1.868、1.892、1.643kg;第Ⅱ组与其他四组间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第Ⅰ组流产率最高,羔羊初生重最大。第Ⅱ、Ⅲ组蛋白水平日粮适宜妊娠补饲,其中以第Ⅱ组蛋白水平补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3.
为了满足现代化饲料工业对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云南农业大学根据动物科学专业(饲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状况和饲料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师资能力培养及教学队伍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修订完善了《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饲料科学与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4.
25.
动物组织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HPLC检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试验建立了动物组织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试验分别采用50 mL/L高氯酸、Mcllvaine缓冲液为样品提取液;乙腈/磷酸二氢钠、甲醇乙腈0.01mol/L草酸(1.5 1.5 2.0,pH 2.0)为流动;流速1.0 mL/min,组合测定。结果显示,50 mL/L高氯酸为样品提取液,流动相甲乙腈0.01 mol/L草酸,检测灵敏度较高在此色谱条件下,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最低检测限为100μg/kg,在100μg/kg~1 000g/kg浓度范围内,标准添加回收率为74.3%~97.1%,变异系数为0.43%~9.54%。本方法适用于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确证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6.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大麻籽粕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选用体重约35 kg猪21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在等能等氮条件下,大麻籽粕添加水平为35~60 kg(0,4%、8%、12%);60~110 kg(0、8%、12%、6%)。结果表明:(1)大麻籽粕的不同添加水平均未显著影响生长肥育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P>0.05);(2)不同添加水平的大麻籽粕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不显著(P>0.05);(3)肌肉、肝、血清和血浆中均未检出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大麻酚。大麻籽粕作为蛋白质饲料资源,可部分替代豆粕,安全地应用于生长肥育猪生产中。  相似文献   
27.
本试验旨在研究L-精氨酸(L-Arg)对猪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PFSF)免疫应激参数和β防御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培养至4~5代的PFSF,通过脂多糖诱导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在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35、70、140、280和560μg/mL)的L-Arg,培养24 h后,检测培养液一氧化氮(NO)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溶菌酶(LSZ)活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FSFβ防御素1(pBD-1)、β防御素2(pBD-2)和β防御素3(pBD-3)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L-Arg能够降低培养液LDH活性,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分别在L-Arg浓度为70和140μg/mL时达到最低;2)L-Arg能够极显著提高培养液NO含量(P<0.01),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均在L-Arg浓度为140μg/mL达到最高;3)L-Arg能够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正常细胞培养液NOS活性(P<0.05或P<0.01),而对应激细胞无显著影响(P>0.05),L-Arg浓度为35和70μg/mL时,应激细胞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细胞(P<0.05或P<0.01);4)560μg/mL L-Arg可显著提高培养液LSZ活性(P<0.05);5)70μg/mLL-Arg可极显著提高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pBD-1和pBD-2基因mRNA表达量(P<0.01),140μg/mL L-Arg可极显著提高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pBD-3基因mRNA表达量(P<0.01)。结果提示,适宜浓度的L-Arg能够降低培养液LDH活性,提高NO含量以及NOS和LSZ活性,上调应激细胞和正常细胞β防御素基因mRNA表达;本试验条件下,L-Arg的适宜添加浓度为70~140μg/mL。  相似文献   
28.
试验旨在研究博落回提取物(MCE)对病原微生物的抑菌效力、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清免疫应激和抗氧化参数的影响.选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测定不同浓度MCE的抑菌效力及最小抑菌浓度.选用猪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以10 μg/mL脂多糖(LPS)刺激细胞,建立细胞应激模型,分别加入MCE至终浓度为0(对照组),50 ng/mL、100 ng/mL、150 ng/mL,阳性对照为加入土霉素至终浓度为50 μg/mL.培养24 h之后,检测免疫球蛋白(IgG)和溶菌酶(LSZ).动物试验选用60头PIC五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各处理仔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5 mg/kg、5.0 mg/kg、7.5 mg/kg MCE的试验日粮,50 mg/kg土霉素为抗生素对照组.60日龄时测定仔猪血清免疫应激和抗氧化参数.结果表明,MCE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了对沙门氏菌中度敏感外,对其它三种微生物都高度敏感;MCE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 280 μg/mL、1 280 μg/mL、2 560μg/mL、2 560 μg/mL.添加5.0 mg/kg MCE可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P<0.05),料重比降低(P<0.05).MCE可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IgG和LSZ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1),与抗生素组比较,极显著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P<0.01),降低血清MDA含量(P<0.01).LPS刺激细胞后,加入不同浓度MCE,极显著提高细胞IgG及LSZ含量(P<0.01),极显著高于土霉素组(P<0.01).结果提示,MCE替代抗生素应用于仔猪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猪肉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ELIS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间接竞争ELISA检测猪肉及内脏组织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量,在50~300μg/kg浓度范围内,标准添加样品回收率81.3%~122.4%,变异系数2.7%~11.1%。本方法的建立为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验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乳铁蛋白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用断奶滇太仔猪12头,初始体重为(6.12±0.54)kg,随机分为对照组、杆菌肽组和乳铁蛋白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杆菌肽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 g·kg-1杆菌肽预混剂;乳铁蛋白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0 mg·kg-1乳铁蛋白,试验期28 d。采集试验第7、21、28天仔猪粪便,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组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第7、21、28天肠道优势菌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试验第7天时,各组间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1.43%,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6.4%;试验第21天时,乳铁蛋白组与其余两组相比,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16.4%,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34.1%。试验第2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乳铁蛋白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