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9篇
  24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滇中地区植烟土壤退化问题,研究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养分储存和酶活性变化,以期为滇中红壤地区烤烟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以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及4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生物炭(60 g/m2或30 g/m2)、秸秆(1 000 g/m2或500 g/m2)、聚丙烯酰胺(2 g/m2或1 g/m2)、木质素(60 g/m2或30 g/m2),探讨0~20 cm土层的养分储存和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炭、秸秆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秸秆和木质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而木质素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生物炭、秸秆、木质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聚丙烯酰胺处理显著提高了脲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相较于秸秆和生物炭2种传统改良剂,木质素也能明显改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合其方便、经济的特点,可在田...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N沉降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亚热带云南松林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在全球N沉降普遍持续增加背景下的养分循环变化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以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凋落叶和枝为研究对象,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对照-CK,0 g·m-2·a-1、低N-LN,5 g·m-2·a-1、中N-MN,15 g·m-2·a-1和高N-HN,30 g·m-2·a-1),探究云南松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元素释放以及元素周转率对不同施N水平的响应特征。【结果】1)经过12个月的N沉降实验,云南松林凋落叶和枝在不同施N水平下总体表现为:LN降低、MN和HN提高了C、N、P、K的元素含量;2)凋落叶和枝的元素释放在N沉降过程中表现不同,凋落叶和枝C元素总体表现为直接释放;凋落叶N元素在分解初期(第...  相似文献   
23.
【目的】为深入了解N沉降对滇中高原地带性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为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平县磨盘山常绿阔叶林模拟N沉降和凋落物原位分解试验,测定CK(0 g·m-2·a-1)、LN(10 g·m-2·a-1)、MN(20 g·m-2·a-1)和HN(25 g·m-2·a-1)下常绿阔叶林凋落叶、枝分解过程的基质质量指标。【结果】1)经过1 a的分解,凋落叶和枝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2.0%~57.4%和74.2%~77.9%,分解系数分别为0.475~0.595和0.119~0.152 kg·kg-1·a-1,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变化幅度分别为54.5%~66.2%、66.8%~77.8%和37.9%~48.5%、64.2%~74.2%;2)分解1 a后,N沉降处理使凋落叶、枝木质素残留率和纤维素残留率均显著增加,其中,木质素残留率增加3.2%~11.7%(凋落叶)、1.9%~11.0%(凋落...  相似文献   
24.
滇中亚高山不同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类型中模拟N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N素对区域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磨盘山典型森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 Smith)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  相似文献   
25.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和定点监测的方法,通过研究滇中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方式、途径反映其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产流量与降雨量相关系数达到0.8641(P0.05),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相关关系。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浓度总体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浓度逐渐增加,即CKN1N2N3N4N5;降雨条件不同,3者最高值达到5.57,4.36,1.30mg/L。硝态氮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占总氮浓度的21.62%~83.55%,铵态氮占1.02%~38.58%,硝态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降雨径流的产生均伴随着土壤侵蚀,泥沙中总氮流失量也呈不规则波动。各处理全氮富集率在1.02~1.58之间变化。降雨强度最大时,富集率总体趋势最大,达到1.23~1.53。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全氮富集率差异不明显,且随着时间的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寻求不同堆沤方式和秸秆还田密度结合下较为有效的径流泥沙与磷素减排农艺措施。【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密度(0.75、1.5 kg·m-2)、不同秸秆粉碎粒度(1、5 cm)、加水或尿素堆沤对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烟草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及磷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1.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均可有效降低烟草坡耕地产流产沙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8.59%~38.60%、12.50%~38.60%、10.06%~38.60%;0.7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较1.5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加水与尿素堆沤的处理,径流泥沙总磷与径流PO4--P浓度分别降低2.82%~66.67%、0.38%~57.53%和1.97%~64.73%;径流中PO4--P占总磷浓度的35.30%~77.59%;0.75 kg·m-2秸秆密...  相似文献   
27.
为探究自然降雨下不同堆沤方式秸秆还田对小流域坡耕地径流泥沙及氮素流失的影响,以滇中二龙潭流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9种不同玉米秸秆堆沤方式,分别为CK及8种处理,各处理包括2种秸秆还田量(0.75,1.5 kg/m^2)、2种秸秆粒度(1,5 cm)、2种秸秆堆沤方式(水或水与尿素堆沤),研究烤烟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在4场具有典型产流的降雨中,施用较高秸秆还田量(1.5 kg/m^2)和粗颗粒秸秆(5 cm),均可有效减少坡耕地产流产沙量(10.06%~38.60%和10.07%~38.60%);(2)施用较低秸秆还田量(0.75 kg/m^2)、粗颗粒秸秆(5 cm)及未添加尿素堆沤的秸秆径流TN、NO3--N浓度低于施用高秸秆还田量(1.5 kg/m^2)、细颗粒秸秆(1 cm)及添加尿素堆沤的处理(1.96%~32.79%和3.97%~40.89%);(3)各处理下NO3--N/TN、NH4+-N/TN、PN/TN分别为63.64%~86.18%,5.31%~13.86%和5.33%~25.80%,表明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素主要流失形式为NO3--N,溶解态氮是径流中的主要氮素污染物;(4)施用较低秸秆还田量(0.75 kg/m^2)、粗颗粒(5 cm)秸秆、未加尿素堆沤的秸秆,泥沙TN流失浓度降低(16.87%~48.15%);(5)施用较高秸秆还田量、粗颗粒秸秆及未添加尿素堆沤可有效降低滇中坡耕地氮素的流失风险(0.32%~35.05%和54.52%~77.23%)。TN径流和泥沙流失中,以径流输出为主,占TN流失量的50.09%~71.67%。为了减少该流域氮素流失量,可选择施用较高秸秆还田量(1.5 kg/m^2)和粗颗粒(5 cm)秸秆,并依据烤烟不同生长期的吸收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等选择少量或不添加尿素堆沤进行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28.
利用2011年5-9月生长季观测的30场降雨数据,分析了山西太岳山不同郁闭度下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林冠截留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1)实验观测期间,该地区降雨总量为634.79mm,单次平均降雨量为21.16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58.15mm,单次最小降雨量为0.54mm.其中,8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大,为190.77mm,6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小,为41.81mm.(2)郁闭度为0.8的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一元线性关系,郁闭度为0.7、0.6和0.5均呈幂函数关系;对于各郁闭度的油松人工林,其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均呈对数函数关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之间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不同,总的趋势为随着郁闭度的减小,林冠截留量减小,穿透雨量增大,树干茎流量增大.林冠截留量与郁闭度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都与郁闭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4)各郁闭度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月动态变化与总降水量的月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9.
滇中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抚仙湖流域尖山河典型小流域,建立标准径流场和微型小区,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定点监测的方法,以坡耕地烤烟为研究对象,对其氮素平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可溶态氮是天然降雨径流流失氮素的主要形态,其中硝态氮约占总氮的26.5%~75.2%;田面径流中氮素的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而氮肥施用强度与径流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吸收氮的量由60.78kg/hm2上升至87.75kg/hm2,但吸收量与施肥量的比例由45.02%减小至25.91%,径流流失的量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以及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滇中烤烟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定点监测的方法,通过研究滇中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的形态和浓度来反映氮素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氮素输出主要以径流为主,占流失量的64.86%。相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三氮浓度均值均表现为:CKN1N2N3N4N5,N5处理总氮和硝态氮浓度最高值达到5.52,4.36 mg/L,高出其他各处理的2.85~4.69倍和4.73~10.45倍,铵态氮浓度介于0.01~1.30 mg/L之间。滇中坡耕地地表径流输出主要以可溶态为主,可溶态氮中以硝态氮为主,硝态氮占全氮浓度比例为21.02%~83.55%,铵态氮仅占总氮的1.02%~38.58%。氮素各形态浓度与施肥量之间、总氮浓度与氮素输出量之间、施肥量与氮素输出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64 1~0.983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