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赫英姿  宋策  宿桂梅  刘孝良  吴华 《北方蚕业》2007,28(3):25-25,27
玉米等杂谷类作物玉米螟危害严重,柞蚕链球菌对宿主的寄生和致病性较强,通过在人工饲料中添加柞蚕链球菌,对玉米螟进行人工饲养,初步弄清了在实验室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柞蚕链球菌不能感染玉米螟。  相似文献   
42.
概述了柞蚕寄蝇病病原的种类、柞蚕饰腹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胚胎学、寄蝇病的防治及药剂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生产中柞蚕寄蝇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3.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44.
柞蚕线虫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柞蚕线虫病给柞蚕生产带来的潜在危机,从10种线虫防治药剂中筛选出了新型药剂线蛟清。以0.108 00%、0.054 00%、0.021 67%和0.016 25%线蛟清药液喷洒的药叶饲喂柞蚕,对柞蚕寄生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100%,但前2种浓度的药液可导致柞蚕慢性中毒。给柞蚕全龄添食0.016 25%线蛟清药液喷洒的药叶,其结茧率和全茧量与清水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且子代的产卵量、孵化率、收蚁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率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洒0.016 25%线蛟清药液0.5 h后人工降水20~25 mm,用药叶给柞蚕添食的防效仍达到100%,正常情况下该浓度药液的持效期达35 d,柞蚕被线虫寄生8 d内,连续4 d取食药叶,可全部杀死寄生于体内的线虫。试验结果表明:0.016 25%线蛟清药液对柞蚕线虫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药液喷洒后的内吸性好,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对柞蚕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5.
辽宁柞蚕区黑线姬鼠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qrarius)是辽宁柞蚕区分布广、数量多、危害柞蚕严重的优势鼠种之一.但有关柞蚕区的黑线姬鼠发生规律等资料尚未见报道.为给鼠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1992~1998年,对辽宁柞蚕区黑线姬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技术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应用SPAD-502叶绿素仪和分光光度计对4个柞树叶片中SPAD值与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蒙古栎、麻栎及槲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的差异极显著(P0.01),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最优数据模型分别为:y=0.0145x~(1.3393)(r=0.983),y=0.1866e~((0.0633x))(r=0.976),y=0.0472x-0.07(r=0.885)和y=0.0148x~(1.3155)(r=0.934)。因此,通过测定柞树叶片中SPAD值即可快速估算出叶绿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构建盐穗木盐响应基因HcALDH7A1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和优化.[方法]以实验室已构建好的p mD18-T Simple-HcALDH7A1/DH5α(Pst Ⅰ,SacⅠ)重组载体中盐穗木醛脱氢酶基因(HcALDH7A1)为模板,设计带有酶切位点(EcoRⅠ,XhoⅠ)的引物通过PCR扩增亚克隆到p mD18-TSimple vector中,测序鉴定正确后,通过EcoRⅠ和Xho Ⅰ双酶切,构建重组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cALDH7 A1.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并对其表达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成功构建盐穗木醛脱氢酶基因HcALDH7A1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HcALDH7A1外源基因表达蛋白优化的最佳条件为IPTG终浓度为0.6 mmol/L,30℃诱导时间为4h.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为61 kD.[结论]成功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盐穗木醛脱氢酶HcALDH7A1基因,并明确目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为后续在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细胞中探索盐穗木HcALDH7A1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蜱是柞园中常见的体外寄生物,严重影响柞蚕饲养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解柞园中蜱的发生和分布,科学制定蜱寄生的防控技术,调查记录了辽东山区柞园中长角血蜱的分布规律和年发生动态。分别于山脚下、林缘、柞园内、地表植物、灌丛、柞林等生境共采集蜱8 000余只,其中,以山脚下地表植物和灌丛上蜱的分布最多,工作通道两旁1 m范围内蜱虫密度最大。1年中,5—9月份为蜱大量发生期,0. 5 m以下为蜱在人体主要攀附的高度。蜱在柞园活动时期正是春秋柞蚕放养时期,在柞园内分布广泛,对饲养人员的健康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9.
研究柞蚕饰腹寄蝇病发生规律,有助于指导柞蚕生产上更合理的对该病害进行化学防治。在辽东地区,通过对柞蚕饰腹寄蝇羽化时期调查发现,该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日至5月15日之间,占比达到59.7%;通过柞蚕饰腹寄蝇寄生柞蚕时期调查发现,该虫对柞蚕的寄生时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占比达到87.46%。柞蚕饰腹防寄蝇化学防治试验,柞蚕老眠起约50%左右及进营茧场后2次施药的校正防效为91.7%±0.60%;分别在柞蚕三眠起约50%、老眠起约50%以及进营茧场后3次施药的校正防效为93.22%±0.64%;2次施药与3次施药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通过2次施药即可有效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