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8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2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饲料添加芦丁对吉富罗非鱼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索饲料中芦丁的最适合添加浓度,在饲料中分别添加芦丁0、0.1、0.3 g/kg(分别为对照、低浓度组、高浓度组)饲喂吉富罗非鱼幼鱼,于第15、30、45天检测血清IgM,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含量。结果表明芦丁添加组吉富罗非鱼血清IgM(除45天低浓度组),抗炎症因子IFN-γ(除45天高浓度组)、IL-10(30天)含量显著升高,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8(30天,45天低浓度组)含量显著降低。本试验证实一定浓度的芦丁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具有炎症效应。  相似文献   
52.
旨在研究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在红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养殖缸中浮床种养大蒜(Allium sativum L.)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红斑马鱼自然死亡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缸中浮床种植大蒜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蒜种植量达到4.75 g/L时斑马鱼的自然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溶解氧的降低有关;大蒜种植使得水体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亚硝态氮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对氨氮的影响最显著。水培大蒜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但要注意控制种养密度,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53.
宋超  郑春丽  王建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68-6370,6400
综述了微生物硫酸盐的吸收与同化途径。对其涉及的关键酶ATP硫酸化酶、APS还原酶、亚硫酸盐还原酶和半胱氨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同时阐述了硫酸盐的同化途径与重金属抗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在重金属存在的条件下与硫酸盐同化途径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4.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中首先优化了FF法测定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稀释倍数,将罗非鱼胆汁分别稀释1000、2000、4000、8000倍,在激发/散发波长380 nm/430 nm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显示2000倍左右的稀释较为合理,结合其他研究,试验最终采用1600倍的稀释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FF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BaP(0.1、1、10、50μg·L-1)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1μg·L-1浓度组的BaP代谢物随时间变化无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3个剂量组从2 h起就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胆汁中BaP代谢物随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鱼体内胆汁代谢物可用来反映周围水环境中BaP的污染情况。这为将FF法应用于环境中BaP的生物监测,使胆汁代谢物成为BaP环境监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究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布设20个采样站点,于2014年丰水期(7月29日)和枯水期(12月24日)对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进行了2次全面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最多,共14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66.6%;枝角类次之,共6种,占28.6%;桡足类最少,仅1种,占4.8%;各站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均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数量在5~15种,密度变化在9.8~102.2个/L。浮游动物相似性指数在0.18~0.55,平均为0.36,偏向于轻度相似,表明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生境差异较大。优势种的优势度不高,在0.023~0.297;多样性指数在1.73~3.56,均匀度指数在0.67~0.95,表明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信息含量较大、群落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浮游动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结果均表明,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丰水期水质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且串场河(6号)、新通扬运河(12号)、喜鹊湖(17号)、兴姜河(18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6.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孝锋  赵峰  王妤  宋超  张涛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16,23(5):1157-1163
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 L、p 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_2含量及NH_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DO2.33 mg/L]及窒息阶段[DO0.33 mg/L]。在自由运动阶段和生存阶段,盐度对仔蟹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窒息阶段,盐度对仔蟹的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在高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低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在能量供给中的比例随溶氧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长江口2016-2017年度4次渔业资源和理化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Ew E(版本6.4.3)软件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模型功能组包括隐埋性底栖生物、头足类、虾类、蟹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共14个功能组,对该河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营养级聚合分析、能流转化效率及系统发育成熟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集中在1~3.93,其中浮游植物与碎屑的营养级为1,浮游动物营养级为2.18,鱼类的营养级分布较广,为2.41~3.93;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集中在营养级Ⅰ~Ⅲ中,营养级Ⅰ级所占能流比例最高,为53.67%;营养级聚合分析表明,低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相对较低,而高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此历史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9.3%,表明该河口能量的利用效率未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历史时期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1、0.345,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功能组的聚合度较低,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较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而生产量/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245大于1,表明该河口生态系统趋于不成熟。  相似文献   
58.
水芹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乙烯板作为浮床栽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观测其对4组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水芹对总磷(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初始浓度越高去除率越低,去除率范围53.3%~84.0%;水芹对低于5mg/L的总氮(T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也随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去除率范围36.1%~85.7%,如果总氮浓度过高(达到20mg/L左右),去除效果不明显。试验组氨氮(NH3-N)的浓度虽然有明显的降低,但与对照组比没有明显优势,水芹对亚硝酸盐氮(NO2--N)的去除作用不明显,硝化细菌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起主要作用,水芹通过降低水中总氮水平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有一定间接的去除作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高锰酸盐指数(CODMn)维持在较低水平(<3mg/L),未观察到栽植水芹对高锰酸盐指数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9.
基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线粒体16S rRNA基因在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采用16S 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 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虾虎鱼科9属11种鱼类34个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分类研究。统计分析显示,虾虎鱼科鱼类该片段的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碱基含量,A+T的平均含量高于G+C的平均含量,第3密码子位点G+C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51.1%,变化范围为49.8%~53.2%。全部转换位点多于颠换位点,转换/颠换比值为1.45。依据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模型,得出11种虾虎鱼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51,种内为0.002,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6倍。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并进一步佐证把传统形态分类中弹涂鱼科的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iophoru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及鳗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归属于虾虎鱼科的合理性。聚类结果显示红狼牙虾虎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聚在一起,其节点支持率达100%,两者可能为同种异名。本研究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虾虎鱼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是可行的,可为虾虎鱼类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编码免疫应答功能的多家族基因簇,能够对人或动物的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定位,具有高度变异的遗传区域,在免疫应答中主要起抗原呈递作用,因其特有的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单倍型遗传等特性成为研究的热点。MHC已被公认为是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最具多态性和基因密集的区域。除哺乳类动物外,鸡MHC是公认的最具有多态性的编码区的脊椎动物的基因组。MHC基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在参与机体内和机体外抗原呈递过程中,也能够影响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是鸡在抗病育种研究中的优选标记基因。文中对MHC基因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以及鸡MHC基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