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2篇
  43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在有效钾水平较低的砂质壤土上进行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试验,并测定了油菜植株不同节位分枝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①施钾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并改变籽粒产量在主花序及分枝间的分配比例;②油菜不同节位分枝生产力对钾肥的反应不同,钾肥主要提高中、下位分枝的生产力,并缩小分枝间生产力的差距,而对主序及上位分枝的生产力作用较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消弱作用;③施钾数主要提高了分枝的角果数,对千粒重作用较小,对每角粒数有一定的负效应;④施钾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率,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但有提高芥酸含量的趋势;⑤分期施钾提高分枝生产力的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62.
为提高对六价铬[Cr_2O_7~(2-),Cr(Ⅵ)]的去除能力,采用硫代硫酸钠对零价铁(ZVI)进行改性。采用吸附实验研究所制备的硫化零价铁(S-ZVI)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能力,结合对材料的表征分析,探讨了S-ZVI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硫掺杂后形成FeSx并覆盖在ZVI表层,所得S-ZVI的表面积约为ZVI的2倍。硫化改性有效地提高了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在pH为3时的吸附数据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其中S-ZVI对Cr(Ⅵ)的去除量约为ZVI的3倍。反应后材料的解吸实验和XPS分析显示Cr(Ⅵ)大部分被还原为Cr(Ⅲ),并进一步被吸附沉淀。硫化改性提高了ZVI的导电能力,从而提高了ZVI在Cr(Ⅵ)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速率。低pH值和高温更有利于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而腐植酸(HA)抑制Cr(Ⅵ)的去除。因此,S-ZVI对Cr(Ⅵ)的去除包括还原、吸附和共沉淀机制,S-ZVI较好的性能可能与其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和较大的表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63.
本试验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2种白土进行盆栽试验和室内培养,并以兴化县黑粘土作对照,用一般化学方法和电超滤方法研究白土的供钾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白土的供钾数量、供钾速率均较低;其固钾能力较强,但被固定的钾可在短期内为作物重新吸收利用;被强烈耗竭后,白土的交换性钾在非淹水条件下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在研究缺钾土壤时,电超滤的方法比一般化学提取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64.
65.
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的钾和电超滤方法提取的钾分别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性试验,证实了在水稻土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方面,电超滤方法较之一般的化学提取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测定中都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6.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限制污泥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污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及其生物迁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用BCR顺序提取法浸提堆体中各种形态重金属,研究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Zn、Cd外,城市污泥中Cu、Ni、Cr、Pb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低;堆肥处理改变了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使污泥中的酸溶态及可还原态的重金属向更稳定的可氧化态及残渣态转变,显著降低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堆肥结束时Cu、Zn、Ni、Cd、Cr、Pb六种重金属残渣态含量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达6.3%、6.7%、22.0%、15.2%、11.0%、40.5%;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与DOC含量相关性显著,而与OM相关性不强;pH主要影响可还原态及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67.
水葫芦和香蒲对富营养化水体及其底泥养分的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水葫芦、香蒲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效果及其对底泥养分释放的影响,以其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分析其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及其底泥养分吸收的情况。结果显示:水葫芦比香蒲有更好的适应性,在不同浓度的水体中生物量快速增加,而香蒲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在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3.2~14.2 mg/L和0.2~1.0 mg/L的富营养化水体中,水葫芦、香蒲均可有效地消减上覆水中总氮和总磷。处理3个月后,水葫芦净化系统的总氮、总磷浓度分别降至0.84~0.86 mg/L、0.035~0.044 mg/L,对水体总氮、总磷的去除量分别为72.0%~94.0%、82.5%~98.1%,总氮、总磷的负荷去除量分别为18.4~105.8 mg/(m2.d)、1.3~7.6mg/(m2.d);香蒲净化系统的总氮、总磷的浓度分别降至0.96~1.09 mg/L、0.030~0.062 mg/L,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6.0%~92.8%、77.0%~93.8%,总氮、总磷的负荷去除量分别为8.4~52.3 mg/(m2.d)、0.6~3.7 mg/(m2.d)。表明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香蒲可有效消减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氮、磷等内源污染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8.
连续施磷条件下渗育性水稻土无机磷土层分布及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不同无机磷形态在015.cm、1530.cm和3045.cm土层的分布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中的无机磷以Ca-P为主,其中Ca10-P含量最高。无论施肥与否,各土层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都是Ca10-PO-P、Fe-PAl-P、Ca2-P、Ca8-P。3年定位施磷后,随施磷量增大表层(015.cm)土壤中总磷、Olsen磷、无机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显著增加,而1530.cm和3045.cm土层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增加相对较小。土壤中总磷、无机磷和Olsen磷在土壤剖面中向下移动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其移动性呈Olsen磷无机磷总磷。植物有效无机磷源(Ca2-P、Ca8-P、Al-P)的下移比植物无效或缓效无机磷源(Ca10-P、Fe-P、O-P)的下移更明显。Olsen磷与土壤各层中的Ca2-P、Ca8-P、Al-P的相关性要比Fe-P、O-P和Ca10-P更大。  相似文献   
69.
渗育性水稻土渗滤液中的磷组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在太湖地区长江岸边砂质渗育性(漏水型)水稻土上进行,研究在麦稻轮作条件下连续两年施用不同磷肥(每季P 0、30、70、150和300 kg hm-2),稻季各层次土壤溶液中(30、60和90 cm)磷的组分,以探讨磷素在剖面中垂直纵向移动的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在施肥初期提高了30 cm处土壤溶液中溶解磷浓度,对60 cm处溶解磷浓度影响不大,对90 cm处溶解磷浓度没有影响。各处理60 cm和90 cm处土壤溶液中溶解磷的浓度几乎全部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磷的阈值,故在研究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要注意渗漏磷排放可能的贡献。特别应指出的是,除6月13日对照处理外,各处理90 cm处土壤溶液中的磷均以溶解有机磷为主,占总溶解磷的56%~100%,表明有机磷(外源加入或内源残留的)比无机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将更大。  相似文献   
70.
黄棕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黄棕壤上种植不同密度的黑麦草后发现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在旱作条件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原有的矿物固定态铵。这部分铵在试验条件下无任何释放 ,即与黑麦草的种植密度无关 ;二是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这部分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关系密切。该部分又可分为易释放部分和不易释放部分 ,前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小 ,而后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大 ,其单位质量土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