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3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Ⅰ型鸭肝炎病毒(DHV-I)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DHV-I(A66株)VP1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消化VP1基因和转移载体pFastbacⅠ,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将二者连接构建转移质粒pFastbac-VP1。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其转化至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rBacmid-VP1,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昆虫细胞Sf 9,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vBac-VP1。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VP1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2.7×104。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表达产物能与抗DHV-I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22.
2011年8月,从河南省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采集病料,通过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等方法,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命名为HB/11株。序列分析表明,HB/11株V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国内外IBDV超强毒株VP2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左右;HB/11株VP2高变区基因含有七肽基序为SWSASGS,在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动物回归试验表明,30日龄鸡群接种该毒株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70%,剖检可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典型病变。因此该病毒为IBDV强毒株。  相似文献   
23.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通过对上海一发病猪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 ,从发病仔猪肺脏、气管和脾脏检出并分离到 1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 ,兼性厌氧。生化试验为 :接触酶阳性 ,氧化酶阴性 ,鸟氨酸脱羧酶、吲哚和脲酶阴性 ;生长需要NAD ,发酵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蔗糖 ;不分解D 甘露醇、D 山梨醇和海藻糖。用副猪嗜血杆菌的 1 6S小亚单位rRNA和tbpA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 ,通过PCR技术分别从该分离菌株扩增出 82 2bp及 1 9kb的特异基因片段 ,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24.
我国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细菌分离鉴定、结合PCR方法,对江苏、上海、安徽、广西、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市2003年11月~2005年4月送检的159个患病猪场仔猪肺脏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检测,结果阳性猪场为76个,阳性率48%,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和体温升高;病理变化主要有肺炎病变和淋巴结肿大或出血。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该病已在我国不同地区广泛流行,且多发于秋、冬季节。该研究为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该病的临床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副猪嗜血杆菌人工感染猪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感染断奶仔猪,发病仔猪临床表现为体温中度升高、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站立不稳、厌食、呼吸困难。尸体剖检,可见胸腹腔纤维素渗出严重,有大量的渗出液、肺出血及脑充血等;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肺脏、心脏、脾脏等脏器含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的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及支气管肺炎。结果表明,此分离株为一高致病潜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26.
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在Sf9细胞中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核衣壳(Cap)蛋白。将优化合成的PCV2 ORF2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Fast HTA中,并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 Fast HTA-Cap2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质粒(r Bac-Cap2),转染至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对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并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小鼠免疫试验及其病毒血清中和试验。SDS-PAGE分析表明,优化合成的PCV2 ORF2基因得到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大小为33 ku;Western blot证实重组蛋白能够识别抗PCV2阳性血清,表明重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该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病毒血清中和试验证实,抗PCV2 Cap血清抗体具有中和病毒的活性,中和效价为1∶42。该蛋白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为PCV2感染的诊断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根据I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A66株vp3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扩增vp3截短基因(-468bp)的特异性引物,将vp3截短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了vp3截短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VP468。pET-VP468转入表达菌E.Coli Rosetta-gami(DE3)pLysS中,使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Trx-VP468。Trx-VP468经过Ni-NTA亲和层析柱和DEAE-Sepharose阴离子柱纯化,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ET-VP468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一个相对分子量约为36kDa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表明Trx-VP468得到了正确表达。该结果为VP3蛋白的免疫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自2006年以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养鸭比较密集的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软腿,生长发育不良,剖检以脾脏有白色坏死灶为主要病变特征,死亡率大约在20%左右,因而临床上大多称"鸭脾坏死症"。近两年,该病情越来越严重,造成雏鸭大批死亡,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关于该病的病原,至今还没有  相似文献   
29.
根据临床的致病性表现不同,临床上将禽流感分为了高致病性、温和性和无致病性三类。前者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或高死亡率,后者不表现任何发病迹象,温和型禽流感则介于两者之间,而并非严格的学术分类类型。温和型禽流感常以低死亡率、轻度的呼吸道感染、产蛋率下降及抵抗力低下等为临床症候群。而发病严重程度与病毒毒力、动物敏感性、饲养条件和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除部分高致病性的H5和H7亚型病毒外,  相似文献   
30.
为提高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的耐热性能,根据前期研究设计了3个耐热保护剂配方,比较不同配方对疫苗的抗原冻干损失、温度耐受性和保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保护剂TS11、TS37、TS51所制备疫苗的抗原冻干损失均在0.5 lg以下,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但TS37所制备疫苗在37℃和45℃耐受后的抗原效价下降滴度明显低于TS11和TS51,这说明TS37具有更好的耐热保护效果.另外,25℃、2~8℃保存试验显示,配方TS37可使疫苗在室温下至少能保存1个月、冷藏条件下至少保存27个月而抗原含量和攻毒保护仍能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因此,本试验研制成功针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的耐热保护剂TS37,该保护剂可使疫苗实现2~8℃下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