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为了确定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以鹅源草酸青霉为研究菌株,通过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裂解酶(PL)、果胶酯酶(PE)的测定,研究了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无机盐)及不同发酵条件(接种量、温度、pH和发酵时间)对草酸青霉产果胶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草酸青霉发酵生产果胶酶不同组分的最佳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1)以葡萄糖为碳源可以诱导PG、PL、PE产生(p〈0.001),每15g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2g,1.5g,1.5g;(NH4)2SO4对PG、PE、PL产生有明显刺激作用(p〈0.001),每15g基础培养基适宜添加量分别为:0.6g,1.5g,0.3g;磷酸二氢钾(KH2PO4)对PG活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p〈0.001),MgSO4和KH2PO3对PL有极显著影响(p〈0.001)。(2)PG、PL、PE最佳接种量每15g分别1.5mL、2mL和1.5mL培养基装量,最佳培养温度分别为32,30,32℃,培养基最佳初始pH值分别为5.0,4.0,4.5;最佳发酵时间分别为60h,72h和84h。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通过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水平对雏鹅生长性能、脂类代谢、抗氧化功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索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适宜水平。试验选用1日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公母各1/2)。Ⅰ组(对照组)饲喂亚油酸水平为0.52%的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Ⅵ组)饲喂亚油酸水平分别为0.72%、0.92%、1.12%、1.32%和1.5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均优于对照组,饲粮中亚油酸水平为1.12%时BW最大,F/G最低。2)Ⅳ、Ⅴ组血清总胆固醇(TCH)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Ⅳ、Ⅴ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Ⅳ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Ⅵ组血清和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Ⅳ组法氏囊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14 d后,Ⅲ组禽流感抗体滴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小麦-豆粕型饲粮中亚油酸水平对雏鹅生长性能、脂类代谢、抗氧功能及免疫机能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小麦-豆粕型雏鹅饲粮中亚油酸适宜水平为1.12%。  相似文献   
73.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肉类食品安全的要求愈来愈高。羊肉胆固醇含量低、磷脂含量高,肌纤维细嫩、肥瘦适度、易消化,激素残留量很低,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安全的肉类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售价持续上涨,带来了对不同羊进行育肥的商机。笔者现把羊育肥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供育肥专业户参考。一、羊产业的优势羊以食草为主,相对于其他畜禽粗纤维消化能力强,可达80%以上,是理想的节粮型家畜。酒泉市拥有丰富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果胶酶对鹅干物质消化率、净蛋白利用率(NPU)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选取24只24月龄的健康五龙鹅,随机分为4组,日粮中果胶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2%、0.3%,采用全收粪法进行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在代谢能(ME)和粗蛋白(CP)摄入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随着果胶酶添加水平的提高,0.2%添加组粪中的氨态氮(NH3-N)浓度最低,为1.20mg/kg,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1);甘氨酸表观消化率偏低,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其它各种氨基酸表观消化率(AAAD)均较高(72.19%~94.27%),说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果胶酶制剂能够有效地提高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人们对CLA对动物的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共轭亚油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对增加动物体液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免疫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产生、吞噬细胞的功能和基因表达都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6.
氧化锌法诱导肥肝型种鹅换羽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肥肝型种鹅为研究对象,研究缩短鹅换羽期的方法,以解决种鹅季节性繁殖、年产蛋量低的技术难题.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月龄青农灰鹅128只,饲喂2%氧化锌日粮,按照目标体重下降0(对照组)、20%(第1组)、25%(第2组)、30%(第3组)进行分组设计,对羽毛脱落速度、体重及产蛋率进行统计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拔毛前,主翼羽和副主翼羽脱落量,第3组极显著高于第1组和对照组(P<0.01),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P>0.05);②达到目标体重所需的时间,第3组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显著多于第1组(P<0.05),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P>0.05);③第3组的开产日龄,极显著早于第1组和对照组(P<0.01),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P>0.05);达到32%产蛋率时的换羽日龄,第3组显著早于第1组(P<0.05),极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P>0.05);④试验期间的死淘率,第3组极显著高于第1组和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第2组(P<0.05);⑤血液中微量氧化锌变化可以减少鹅采食量.表明,肥肝型种鹅饲喂13d添加2%氧化锌的日粮,体重下降25%的诱导换羽方法,死淘率较低,能够缩短换羽期,提高年产蛋量.  相似文献   
77.
选择出生相近的杜寒、萨寒、道寒、波寒杂交公羔和当地小尾寒羊公羔各30只,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舍饲育肥。经90d饲喂,杜寒、萨寒、道寒、波寒杂交肉羊活重达到30.09kg、28.12kg、27.07kg和26.47kg,比对照组22.65kg分别增加7.44kg,5.47kg,4.42kg和3.82kg,头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69%~68.32%,经济效益提高了1~1.31倍。经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索硫酸软骨素的新型提取资源和更加环保的提取技术,试验以42日龄肉鸭胸软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优化了复配酶解法提取鸭硫酸软骨素的工艺。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了鸭胸软骨除杂处理和酶法提取鸭硫酸软骨素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氯仿(V/V=2∶1)和1 mol/L NaCl溶液处理鸭胸软骨表面的油脂和杂蛋白效果最好;鸭胸软骨酶解液中杂蛋白的最佳沉降剂为9%TCA溶液;复合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复配提取硫酸软骨素效果最佳,配比为1∶0.5;鸭胸软骨粉复合酶解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48.53℃,酶解时间5.90 h,酶解pH 6.45。在该条件下,鸭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达到46.02%,纯度达到96.39%。  相似文献   
79.
为了利用微生物发酵鸡粪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肥料,为鸡粪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以从五龙鹅肠道分离的草酸青霉为发酵菌株,通过对鹅源草酸青霉发酵鸡粪生产生物肥料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研究,来探讨发酵鸡粪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利用草酸青霉为发酵菌株发酵鸡粪,使鸡粪中的氮、无机磷、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提高12.13%、74.7%、15.6%;粗纤维的含量降低39.15%;氨气浓度降低了55.12%;发酵后的鸡粪大肠杆菌菌值为0.04,明显高于未发酵鸡粪(0.0004);寄生虫卵死亡率为96%。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的发酵鸡粪的工艺为:氮增幅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2,料层厚度为45cm,发酵温度为32℃;无机磷增幅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2,料层厚度为35cm,发酵温度为32℃;氨气浓度降低幅度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3,料层厚度为35cm,发酵温度为32℃。  相似文献   
80.
王龙  岳斌  韩庆祥  周培祥  巩建国 《排灌机械》2005,23(1):13-14,18
对水泵的Q-H曲线进行高精度的数学拟合,形成其数学方程,结合运行中水泵的进、出口压力值、转速等有关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单片机程序运算,连续显示单泵装置运行流量,在非常规流量计状态下,实现了水泵单泵流量的在线检测。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达到了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