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类胡萝卜素与花色苷色素积累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色(特爆2号)、红色(西星赤糯1号)、紫色(紫糯香)和黑色(西星黑糯1号) 4种颜色的玉米为材料,通过徒手切片以及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玉米籽粒色素的组成、分布和积累规律。结果显示,西星赤糯1号玉米籽粒色素主要由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构成,花色苷主要存在于果种皮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胚与胚乳中;特爆2号玉米籽粒色素主要由类胡萝卜素构成,分布于胚与胚乳中;紫糯香及西星黑糯1号玉米籽粒色素主要由花色苷构成,主要存在于糊粉层中。除西星赤糯1号的花色苷积累首先出现于胚上方的花柱遗迹附近外,其余品种色素均首先在籽粒顶端出现,随后向四周延伸。玉米籽粒色素(除紫糯香)吸收峰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灌浆前期玉米果穗色素含量上部>中部 >下部,到灌浆后期,中部色素含量大于其他两部分色素含量。  相似文献   
22.
该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异丙隆(10、20、40、60、80、100mg/L)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丙隆能降低小麦幼苗叶绿素的含量,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低2.55%、6.81%、11.91%、19.57%、28.94%、32.34%。异丙隆能够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的含量,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3.41%、11.17%、64.20%、139.77%、234.85%、303.7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1.50%、3.68%、8.18%、10.57%、19.02%、21.20%,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4.75%、44.62%、88.61%、125.32%、164.24%、108.23%。  相似文献   
23.
西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0-2011年,从我国西南地区16个市(县)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标样190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393个菌株,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共鉴定出15个种属,其中以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最高为40.20%,为优势菌株;其次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为15.01%。选用优势菌株拟轮枝镰孢菌采用花丝注射法、籽粒注射法、花丝喷雾法3种方法进行了穗腐病接种方法筛选,结果表明,籽粒注射法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发病程度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西南主要推广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品种间对拟轮枝镰孢菌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无高抗品种,表现好的品种有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农乐988,正红505和神珠7号等6份。  相似文献   
24.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25.
利用皮肤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对采自山东地区主要兔场的皮肤真菌病的16株分离菌进行了PCR扩增,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经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数据比对结果表明:16株病菌分别为须癣毛癣菌(12/16,75%)、犬小孢子菌(2/16,12.5%)、石膏样小孢子菌(2/16,12.5%);不同病原菌的5.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则较高;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和序列长度上有更大变异;而种内各菌株的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可基于该区进行兔皮肤真菌的分类鉴定。该研究确定了兔皮肤病原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靶标,为兔皮肤真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6.
27.
<正>假型病毒(Pseudotyped virus)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合成的一种病毒,它与真病毒相比不仅囊膜上具有其他病毒的糖蛋白,而且核酸分子上编码囊膜蛋白的基因被删除,所以这种病毒只能进行"一个细胞周期"的侵染,在慢病毒表达高度发展基础上[1],确保了假型病毒的  相似文献   
28.
分析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针对双辽地区的发展情况提出大豆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以为大豆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飞  李晓 《玉米科学》2012,20(4):143-148
2008~2010年对采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标样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4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12、1N、2N、3N、N。0号小种占鉴定菌株的62.3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号小种,占鉴定菌株15.07%。毒性频率分析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20.99%;对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36%;对Ht2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3.01%和9.57%。目前,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分化明显,并且产生了新的生理小种,对玉米生产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0.
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病菌融合群鉴定和UP-PCR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病菌组成结构,从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玉米纹枯病样上分离获得285个疑似丝核菌菌株,根据培养性状、菌丝形态和细胞核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通过载玻片配对培养法对鉴定出的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鉴定,并采用UP-PCR方法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疑似菌株中共鉴定出253个丝核菌,分别为224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29株玉蜀黍丝核菌R.zeae。立枯丝核菌包括5个融合群,其中AG1-ⅠA共201株,出现频率为79.4%;AG1-ⅠB共2株,出现频率为0.8%;AG2-2ⅢB共3株,出现频率为1.2%;AG4-HGⅠ共10株,出现频率为3.9%;AG-5共8株,出现频率为3.2%。29株玉蜀黍丝核菌融合群均为WAG-Z,出现频率为11.5%。遗传变异分析中,当相似系数为0.78时,按照出现频率从立枯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选取的不同融合群的20株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与菌丝融合分析结果完全吻合,其中AG2-2ⅢB融合群首次从西南地区玉米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