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林业   164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96篇
  125篇
综合类   695篇
农作物   215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420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3篇
  1974年   9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了揭示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生化机制。利用K型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SP3314A,其同型保持系TSP3314B,以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其同型保持系3314B为对照,分别对其叶片和穗子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中SOD,POD及CAT活性变化与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酶活性变化一致,K型非1B/1R类型雄性不育小麦叶片和穗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后期则较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后期较高,丙二醛(MDA)含量后期较高。说明二者的雄性败育生化机制基本一致,但前者比后者败育的时期较晚。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雄性育性有关。  相似文献   
62.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分蘖期水分对香稻香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25±5)kPa时,显著增加了二香稻品种糙米的香气成分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以及成熟期叶片、茎鞘和籽粒的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50±5)kPa时,降低了二品种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糙米的香气成分和有效分蘖。因此,适当的分蘖期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提高香稻香气成分,且不影响水稻后期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63.
<正> 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作物气象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江苏省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联合,于1991年11月17-21日在南京召开"作物计算机模型与作物气象学术讨论会".出席代表85人,来自16省(市、区),收到论文50余篇.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长高亮之研究员作了重要发言.这次会议特点是:作物气象与计算机研  相似文献   
64.
创建农机安全村,是通过建立健全村级农机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落实村内农机安全责任,加强农机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宣传教育,以引起村领导对农机安全的重视,提高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在农村形成一个人人懂农机安全、个个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农机在农村经济与精神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进行了苎麻与花生水土保持效果的对比试验,重点分析降雨量、作物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农艺性状及冠层截留量与地表径流量的关系。试验从4月份作物种植后开始测定,7月底作物收获结束。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拦蓄径流量,还是泥沙侵蚀量,苎麻处理都优于花生处理;与花生处理相比,苎麻处理的冠层截留量提高了22.9%~908.3%(p<0.01),土壤入渗率增加了16.2%~157.7%;红壤坡耕地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对数或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为探明排放强度得到控制后,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在典型电子垃圾回收区农业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迁移转化情况,根据2010年本课题组布置的采样点进行二次布点,于2017年8月在贵屿及周边区域采集了74份土壤样品,共测得55种PBDEs浓度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解析了55种PBDEs的潜在来源;通过与2010年所测数据对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区域土壤中PBDEs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BDE209为例,建立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其在介质间迁移转化的动态。结果表明:一到十溴联苯醚的几何平均浓度范围为0.08~42.27 ng·g~(-1),相比于2010年的0.03~230.00 ng·g~(-1),最大值明显降低;源解析结果显示,贵屿农业土壤可能仍受商用五、十溴联苯醚工业品影响,且该地区的PBDEs的降解过程可能为一个逐步、连续的脱溴反应;PBDEs时空分布特征显示,从2010年到2017年间,一溴联苯醚在研究区域土壤内浓度呈增加趋势,污染均匀扩散到全研究区,其他溴代的PBDEs浓度多以贵屿镇为中心显示岛状分布向周围扩散并呈下降趋势;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BDE209在研究区域中主要汇集于土壤和沉积物中,且其消失途径以土壤降解为主;通过一溴联苯醚储量估算,其在贵屿地区一年间(2020年)的新增储量保守估算仍有0.42 t。本研究表明,排放强度得到控制后,土壤中PBDEs的最主要组分BDE209及其他高溴代PBDEs会逐级脱溴降解为低溴代PBDEs,最终转化为一溴联苯醚(BDE1、BDE2、BDE3),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生物毒性,目前对人类的毒理学研究尚为空白,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7.
"920”对小麦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时期对K型 (粘果山羊草细胞质 )小麦不育系K7664A用不同剂量“92 0”(赤霉酸钾盐 )喷施处理。结果表明 ,孕穗末期每公顷叶面喷施 4 5 g“92 0” ,能提高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 ,延长柱头受粉能力持续时间 ,从而使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增加 ,喷施时期太迟或剂量太大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68.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9.
籼稻品种浙辐802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辐802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的籼稻品种,它对北方稻区的菌株表现很宽的抗谱。利用2个致病性稳定的稻瘟病菌系对浙辐802(ZF802)与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杂交的F1、F2、BC1F1群体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从ZF802中鉴定出2个抗病基因Pi-ZF1(t)和Pi-ZF2(t),它们都抵抗供试菌系研54-04,其中Pi-ZF1(t)基因也能抵抗供试菌系95-t2,而Pi-ZF2(t)基因对该菌系无效。根据F3和F4株系对供试菌系在抗性表型上的差异,对ZF802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  相似文献   
70.
灌浆成熟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及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年在湖南农学院分早、中、晚三季研究灌浆成熟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及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茎、鞘、叶的总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快速减少,籽粒总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快,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升高,淀粉酶和蛋白酶浓度提高,气温大于35℃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则更高,可溶性糖在灌浆成熟后期增加,温度在30~35℃范围内,Q酶活性最高,籽粒直链淀粉减少。b.灌浆成熟期温度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大,时间缩短,谷粒物质致密度差,容重下降,垩白指数增大,胶稠度变硬,糊化温度上升。此外,还探讨了稻米品质形成的气候生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