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9篇
  7篇
综合类   66篇
畜牧兽医   31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禽沙门菌分离鉴定的方法。选择山东省某地方品种鸡疑似发生沙门菌病的未出壳死胚样品24份,通过4组不同的培养基组合比较沙门菌的分离情况,选择沙门菌通用引物两对和鸡白痢特异性引物一对进行分离株的PCR检测,比较其特异性,然后进行血清分型和MLST分型,确定沙门菌类型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批样品中TTB比SC增菌效果好,XLD和XLT4选择培养基对沙门菌分离效果相同,最终通过PCR方法鉴定出沙门菌阳性率为58.3%;发现两对通用引物特异性一致,表明可任选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用鸡白痢沙门菌特异性引物完成的PCR鉴定结果显示,14株沙门菌中有7株为鸡白痢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中有7株鸡白痢沙门菌、7株肠炎沙门菌,共两种血清型;MLST分子分型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分为3个ST型,分别是7株ST11、3株ST92和4株ST2151,其中ST11为肠炎沙门菌,ST92和ST2151为鸡白痢沙门菌;本研究表明,疑似沙门菌感染样品经BPW和TTB增菌、XLD或XLT4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最后通过PCR方法可准确完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应用该方法可完成对鸡白痢沙门菌的鉴定,并与血清分型和MLST分子分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2.
犬瘟热病毒DNA疫苗接种犬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犬瘟热病毒(CDV)囊膜糖蛋白基因(H、F)和核蛋白基因(N)重组质粒DNA和聚乙烯胺(PEI)混合后肌注10只3月龄CDV抗体阴性毕格犬,间隔30 d,共免疫3次,另选择5只犬作为阴性对照.免疫3次后,采用CDV攻毒.对照组呈现出犬瘟热的典型症状和组织病理损害,攻毒3周内,有2只犬衰竭死亡,1只犬症状明显,攻毒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病毒RNA检测为阳性.DNA疫苗免疫组除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外,未出现明显症状,攻毒后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CDV检测仍为阴性.DNA疫苗免疫后血清ELlSA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测定显示,首免后机体激发的ELISA抗体滴度很低(101.25±0.615),二免后开始缓慢升高(101.69±0.285),再次免疫后达到102.051±0.214;中和抗体也呈现以上规律,三免后血清中和抗体为101.75±0.190,攻毒后血清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迅速升高(103.02±0.202和102.41±0.245).试验表明CDV基因免疫对CDV的感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清除进入机体内的病毒.CDV基因免疫只激发较低水平的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在攻毒前达不到临界保护线(102),但对CDV攻击能产生较好的保护,推测其免疫效力可能源于细胞免疫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3.
我国鸡群中禽白血病流行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鸡白血病及鸡白血病病毒(ALV)感染对鸡群的危害巨大.通过近年来对血清中鸡白血病病毒抗体检测发现,鸡白血病病毒感染在我国非常普遍,尤其是地方品系,且绝大部分为ALV-J,少数为ALV-A.对白血病的防制,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只能依靠对种鸡群的净化.  相似文献   
64.
构建了针对1.8-kb mRNA基因簇潜在阅读框的RNA干扰质粒pP(1.8-kb-RNAi).将该质粒与包含其上游双向启动子的质粒pP(pp38)-CAT和pP(1.8-kb)-CAT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MDV rMd5感染的CEF(rMd5-CEF),48 h后,通过测定转染细胞裂解液中氟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活性确定1.8-kb mRNA被干扰后对双向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pP(1.8-kb-RNAi)质粒干扰1.8-kb mRNA,可以使其上游双向启动子两个方向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1.8-kb mRNA方向下跌29.5%,pp38方向下跌25.0%.本研究结果证明了1.8-kb mRNA对其上游双向启动子活性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5.
18周龄SPF种鸡在用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后,均在11d内产生REV特异性抗体。种鸡在免疫后1~15d内均未检出病毒血症。在开产后在5个月的产蛋期内,来自免疫种鸡的雏鸡100%REV母源抗体阳性。对3日龄雏鸡的攻毒试验表明,相对于无母源抗体的SPF鸡,REV母源抗体能有效地预防或减弱经接种REV低代毒造成的生长迟缓、中枢免疫器官萎缩及其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
发酵床连续养殖是环保,节能的养殖技术,但它是否对疫病控制有不良影响,则是需关注的另一方向。采集同一地区不同养殖方式的白羽肉鸡样品,采用斑点杂交技术和抗体检测技术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方式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REV)检测结果上没有差别;在禽贫血病病毒(CAV)检测上抗体差异明显:发酵床养殖阳性率为28%,普通网上养殖阳性率为86%;NDV HI抗体滴度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评价发酵床连续养殖可有效控制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证明纤维肉瘤病料中含有的ALV-J相关病毒能够诱发急性纤维肉瘤。【方法】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病料过滤液经不同部位接种1日龄817肉杂鸡;将该过滤液不同倍数稀释后接种1日龄SPF鸡和817肉杂鸡;将该过滤液接种细胞培养后的上清液接种1日龄817肉杂鸡,连续动态观测30 d。【结果】颈部皮下、胸肌、腹腔3个部位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20/20)、95.2%(20/21)、100%(20/20)。病料过滤液未经稀释接种817肉杂鸡和SPF鸡的肿瘤发生率均为100%(10/10),1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80%(8/10)和100%(10/10),10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和80%(8/10),1 00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0%(4/10)和50%(5/10),更高倍数稀释后攻毒鸡没有肿瘤发生。接种病料的细胞培养上清也能使33.3%(2/6)的鸡只发生肉瘤。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诱发的急性肿瘤系典型的纤维肉瘤。【结论】817肉杂鸡肉瘤病料中含有ALV-J相关的急性致肿瘤病毒,不论是病料过滤液本身还是其接种DF-1细胞培养后的上清液都能在不同品种鸡复制出急性纤维肉瘤,最快在接种后7 d出现,且肿瘤发生的时间、动态和肿瘤发生率与接种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正>1急性纤维细胞肉瘤近两年,急性纤维细胞肉瘤已开始在个别地区商品代肉杂鸡群局部流行。该病一旦传播开会给国内的肉杂鸡甚至商品肉鸡造成危害。通过试验证明,该病可以横向传播,特别是通过疫苗接种的注射针头,至少可使随后被注射的第3只鸡被  相似文献   
69.
<正>禽白血病病毒(ALV)是能感染多种鸟类的反转录病毒群,自然感染鸡的只有A、B、C、D、E和J亚群。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主要商业化育种公司均已净化外源性A、B、C、D亚群ALV。ALV-J是90年代早期才开始在白羽肉鸡中发病和流  相似文献   
70.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致病性一直在不断增强中,甚至已出现了能抵抗CV1988/Rispens疫苗的特超强株。本实验室用BAC克隆技术构建了MDV中国野毒株的Meq基因缺失株,显示出在抗马立克氏病方面具有与美国Meq基因缺失株同样有效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而且其自身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对美国和中国的两个MDV的Meg基因缺失株的优缺点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