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4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130篇
  148篇
综合类   38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38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扬州鹅种鹅繁殖系统及相关激素mRNA表达、分泌的影响,探明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种鹅繁殖机能的作用特点。【方法】取接受自然光照且日照时长逐渐缩短的200日龄种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初期日照时长约为9.7 h·d-1、气温5℃左右。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温度处理(0-5℃、25-30℃)和3个光照时间处理(8、12、16 h),其中光照时间处理在正常白昼基础上进行增减,将120只成年母鹅随机分至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0只,全封闭饲养,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第30天,从每个处理随机取5只鹅翅静脉采血3 mL,用于测定相关激素指标,同时从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只鹅,屠宰,取下丘脑和垂体速冻、超低温保存,用于测定相关基因表达量;分离生殖系统,进行重量或长度测定,同时取输卵管膨大部制作组织切片。【结果】①16 h光照处理组种鹅血清促黄体素(LH)浓度显著高于8 h和12 h光照处理组(P<0.05),16 h光照处理组种鹅血清催乳素(PRL)浓度显著高于12 h光照处理组(P<0.05)。高温(25-30℃)处理组种鹅血清PRL浓度显著高于低温(0-5℃)组(P<0.05)。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处理对种鹅血清LH、PRL和雌二醇(E2)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②12 h光照处理组种鹅卵巢指数、卵泡指数均显著大于16 h光照处理组(P<0.05),8 h光照处理组种鹅卵泡数显著大于16 h光照处理组(P<0.05),12 h光照处理组种鹅输卵管长显著大于8 h、16 h光照处理组(P<0.05);环境温度对种鹅卵巢指数、卵泡指数、卵泡数、输卵管指数和输卵管长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③8、12 h光照处理组和高温处理组种鹅的输卵管膨大部颜色鲜红,假复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均较厚,皱褶明显,分泌腺丰富;16 h光照处理组、低温处理组种鹅的输卵管膨大部颜色暗红,假复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较薄,皱褶模糊,分泌腺较少。④16 h光照处理组种鹅垂体PRL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8、12 h光照处理组(P<0.01)。⑤光照时间与环境温度对种鹅生殖系统、激素基因表达影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16 h长光照抑制了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12 h光照增长了输卵管的长度;16 h长光照提高了PRL基因的表达丰度。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长光照抑制了种鹅的繁殖机能,扬州鹅种鹅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2 h。高温提高了种鹅血清LH、PRL浓度,低温影响了输卵管组织结构,故种鹅饲养期间要适当控温,尽量避免种鹅暴露于极端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6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小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毛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群落中主要种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Levins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空间分布格局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毛栗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81,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小,为0.50;毛栗与其他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33~0.72。毛栗的生态位重叠值比较大,群落中由于利用相同资源位而产生的竞争相对较大。6个样地中毛栗群落的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样地3中的毛栗群落聚集强度最低,样地4中的毛栗群落聚集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63.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无分隔、尼龙分隔、塑料分隔)和3个氮(N/2、N、3N/2)水平,分析了间作小麦蚕豆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竞争比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氮素营养累积吸收特征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干物质量,小麦拔节期,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尼龙分隔方式下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高于不分隔和塑料分隔60.8%、61.46%,71.19%、73.42%,63.02%、61.54%。低氮水平下,无分隔方式蚕豆干物质平均累积量分别低于尼龙和塑料分隔15.46%和20.68%;推荐施氮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尼龙分隔蚕豆干物质累积分别低于无分隔和塑料分隔24.53%、23.11%和26.66%、26.96%;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方式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也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其中低氮条件下,无分隔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明显高于尼龙和塑料分隔,随施氮量增加,这种优势逐渐不明显;低氮和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PB、MB、NB)蚕豆氮素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显著,推荐施氮条件下,塑料分隔方式下蚕豆氮素吸收量急剧增加,尤其籽粒膨大期,与尼龙分隔和不分隔相比分别增加29.03%、26.48%。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尼龙和无分隔体系小麦相对于塑料分隔体系养分竞争比率(NCRcs)高于蚕豆。  相似文献   
64.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而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呈J形增加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林龄的关系表现出与海拔类似的情形;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与总氮、有效氮以及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优势度则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阈值评价显示,红豆杉林生境处于清洁等级,整体的生存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65.
【目的】以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为模型探讨蛋氨酸代谢产物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对肌肉来源的多能干细胞成脂分化及脂肪沉积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有0、0.25、1.0和2.0 mmol•L-1 SAM的培养基处理细胞,在处理后的0、24、36和48 h分别对各处理组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光密度(OD)值;在处理后第2天收集细胞总RNA与总蛋白,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成脂相关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SAM处理后,细胞表现出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内脂肪沉积水平上升,并且随SAM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细胞的脂肪特异性基因PPARγ、C/EBP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它特异性基因aP2、FAS及SREBP-1的表达在经SAM处理后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其中2.0 mmol•L-1 SAM处理组升高最为显著,三者mRNA表达水平分别上升了6.86(P<0.01)、3.45(P<0.05)和3.48(P<0.01)倍。【结论】SAM可以促进C2C12细胞成脂分化及细胞内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胞内氯离子通道5基因(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5,CLIC5)广泛参与调节细胞内的各项生理活动与生化反应,并探讨该基因自身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小鼠基因组序列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小鼠CLIC5基因5′上游调控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GL3-Basic)中,同时采用5′侧翼区缺失的方法构建了7个缺失不同DNA片段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重组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载体(phRL-TK)共同瞬时转染HEK-293细胞,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后,确定CLIC5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结果表明,CLIC5基因启动子缺乏TATA盒,但含有典型的GC盒及其他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表明,CLIC5基因-329~+1、-624~+1、-917~+1和-2 230~+1区域的启动子活性较高,其中-624~+1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最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启动子区-624~-329存在负性调控元件,预测存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RXR heterodimer binding sites与GC-Box factorsSp1/GC,-420~-283范围内存在CpG岛位点。  相似文献   
67.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低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质系数,加快物料表面水分蒸发;而对于传热过程,升高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加快物料升温速率。相对湿度较高时,物料升温速率快,内部水分迁移量增大,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小;而当相对湿度较低时,物料升温速率较慢,内部水分迁移量较小,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大。相对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影响此消彼长,互相耦合。高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低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高相对湿度能够抑制物料表面的结壳,并能够提高复水性,降低收缩率。阶段降湿及多阶段降湿干燥方式下物料表面形成和保持了蜂窝状多孔结构,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和品质。基于监测物料温度的相对湿度调控方式被验证为较忧的相对湿度控制方式。阶段降湿干燥方式适用性的实质为:干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流传热热阻和内部导热热阻的相对大小,及对流传质阻力和内部传质阻力的相对大小,不同干燥条件和物料种类、厚度会影响以上传热传质阻力的大小,从而呈现出不同适应性的结果。当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传热毕渥数>1且传热毕渥数>0.1时,说明阶段降湿干燥过程适用于此物料的干燥。该文综合论述了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及干燥品质的影响,优化调控策略及适用性范围4个方面内容,明确了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机理,为相对湿度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8.
"这是结婚吗?连结婚典礼都没举行。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国庆节期间摆喜宴,这不是明摆着敛财么?"说到此事,黑龙江省榆树市于家镇某村一些村民相当不满。  相似文献   
69.
简要说明了黄南州天然云杉林和油松林小蠹虫的为害状况,分述了天然云杉林常见的16种小蠹虫和油松林常见的2种小蠹虫的形态和主要识别特征,为今后小蠹虫的监测管理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小盆径盆花因其价格低、体量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通过对潍坊市居民消费小盆径盆花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盆径盆花比大盆径盆花受欢迎,栽植盆器精美的小盆径盆花比用一般盆器栽植的盆花受欢迎。因此,发展小盆径盆花的生产与销售,是盆花生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