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为了研究锡林郭勒盟地区蒙古牛的肉质,选择锡林郭勒盟地区自然条件下全年放牧、健康、发育正常、体重和月龄相近的(3~4岁)蒙古阉牛与西门塔尔杂交牛各6头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牛屠宰前禁食12 h,禁水2 h,牛胴体排酸24 h后,从左半胴体的12~13肋骨间取背最长肌,作为肉品质试验样品。测定胴体性状指标。结果表明,蒙古牛和西门塔尔杂交牛在胴体性状指标上存在着差异性。在屠宰率、熟肉率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大于蒙古牛(P0.05);在背膘厚度、剪切力、滴水损失率、失水率方面,蒙古牛显著大于西门塔尔杂交牛(P0.05);在眼肌面积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高于蒙古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旨在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其体尺性状相关联的微卫星标记,为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17个微卫星标记在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群体中的多态性,并与其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7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302,平均杂合度为0.620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308,可见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群体的遗传多样比较丰富。微卫星标记多态性与阿拉善戈壁双峰驼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微卫星标记(LCA82、LCA90、CMS15、CMS36、CMS104、CVRL01、YWLL36和YWLL44)与不同体尺性状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CMS36和YWLL44与所测体尺性状均有关联,其中CMS36不同基因型的体长和体重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BB > AA > AB,AA和BB基因型的体高、胸围、管围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YWLL44的AC基因型体高、胸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BD基因型(P<0.05),AC基因型的体长显著高于AB和BD基因型(P<0.05),AB和AC基因型的管围显著高于BD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8个微卫星标记对阿拉善戈壁双峰驼体长有一定影响,CMS36和YWLL44对其体高有影响,LCA82、LCA90、CMS36、CVRL01、YWLL36和YWLL44对其胸围有影响,LCA82、CMS15、CMS36、CMS104、CVRL01和YWLL44对其管围有影响,LCA82、LCA90、CMS15、CMS36、CVRL01和YWLL44对其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63.
文章旨在采用消化试验研究肉牛日粮精料中麸皮比例对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良好、体重一致(369.5 kg±37.8 kg)的杂交后备母牛(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24头,随机分为6组,即试验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和Ⅵ组,每组4头,分别定量饲喂6种不同麸皮水平的精料日粮(3.5kg/d),粗料(青贮)自由采食;各试验组精料麸皮水平分别为0%、10%、20%、30%、40%和50%;预饲期20 d,试验期30 d,试验最后7 d收集全部粪样。结果表明:日粮精料中麸皮水平对日粮有机物(OM)、粗蛋白质、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消化道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麸皮水平日粮的OM、CP、淀粉和NDF的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9.40%~55.52%、48.56%~53.90%、88.87%~93.29%、48.11%~57.91%。  相似文献   
64.
对河套大耳猪不同胎次繁殖性能、生长发育、肉质和抗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一般的饲养条件下出生重为1.08kg,比国外猪低400g左右,平均日增重324-424g。母猪产仔数头胎8.3头.三胎以上为10.5头。20日龄窝重头胎为21.64kg,三胎以上为24.41kg。平均乳头数14.42个。母猪4月龄时体重10.8kg,8月龄体重38.7kg,体长89.0cm,12月龄体重为56.7kg,体长为99cm。成年公猪体重149.10kg,体长141.7cm。成年母猪相应为103.00kg,126.10cm。肉的pH、水分、干物质、粗脂肪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灰分的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用不同的方法烹调并品尝,可知河套大耳猪具有色鲜、多汁、细嫩和味香等特点。  相似文献   
65.
66.
为研究内蒙古二郎山绒山羊体尺、绒毛性状与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选取1 000只3岁成年母羊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利用SAS 9.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二郎山绒山羊体尺、绒毛性状中体高(X1)、体斜长(X2)、胸围(X3)与体重(Y)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最优回归方程为Y=-12.0856+0.0821X1+0.4053X2+0.1624X3,回归方程的截距和3个偏回归系数都达到了极显著的程度(P<0.01),说明该方程是最优回归方程。胸围对体重的影响最大,而体高、体斜长和绒细度主要通过胸围对体重产生影响;体高对产绒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绒厚度,但是就体高、体斜长、胸围、绒细度、绒厚度、毛长与产绒量之间并未找到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二郎山绒山羊体尺、绒毛性状与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索多胎候选基因BMPR-IB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和蒙古羊单羔群体中都不存在BMPR-IB基因的FecB(A746G)突变,说明BMPR-IB基因不是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的主效基因;而在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了相应的突变,发现了3种基因型,其突变纯合子(BB)、杂合子(B+)和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0,0.733,0.167,将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BB基因型母羊和B+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x2适合性检验,小尾寒羊该基因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由此推断BMPR-IB基因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68.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三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控制光周期对绒山羊绒毛生长相关激素的影响,从短光照试验和对照组绒山羊中选择2周岁6对双胞胎绒山羊母羊,采集血液样品利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激素含量测定,利用SAS9.0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一天24h当中,绒山羊进入棚圈后褪黑激素MLT(melatonin,mLT)和IGF-1含量显著增加,PRL含量显著减少,EGF和GH含量在2组中差异不显著;一年当中,进入光控棚圈后6月份绒山羊血液中的MLT(P0.05)、IGF-1和EGF(P0.05)含量均增加,PRL含量显著降低;9月份试验组绒山羊MLT、IGF-1和GH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PRL含量依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试验组和对照组PRL与其他激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数;与对照组相比短光照明显增加了MLT与PRL、EGF,PRL与IGF-1、EGF、GH,IGF-1与EGF、GH,EGF与GH之间的相互作用(P0.05),减弱了MLT与IGF-1、GH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短光照通过增强各激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而提前诱发绒毛生长。  相似文献   
70.
试验旨在建立测定双峰驼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选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48 nm,采用甲醇直接沉淀蛋白方法处理血浆样品。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的保留时间为6.5 min,分离度良好,无血浆杂峰干扰,且在0.08~10.24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n=8),检测限为0.10 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7.0%,绝对回收率为80.39%~93.56%,相对回收率为94.66%~104.73%。因此,本试验所建立的RP-HPLC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适用于检测双峰驼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为后续的借助特异性探针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研究双峰驼CYP1A酶的体内活性提供了可靠而准确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