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2篇
  16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肝脏的检查先检查肝脏的形态、大小、重量、色彩,被膜的性状,有无出血点、寄生虫结节和坏死灶等,检查肝实质硬度和色泽,肝脏结缔组织增生时,则质变坚硬,刀切困难,切面显现结缔组织纹理,表面高低不平,或呈颗粒状。检查动、静脉、胆管和肝门淋巴结的性状,然后贯穿左叶和右叶作切面,必要时作补充切  相似文献   
42.
【目的】鉴定水稻种质资源芽期和苗期耐盐性,筛选耐盐性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挖掘水稻耐盐种质和培育耐盐新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期构建稳定的219份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水稻的芽期和苗期分别利用1.2%NaCl和0.7%NaCl溶液鉴定和评价耐盐性。【结果】芽期用1.2%NaCl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筛选出4份耐盐材料和6份敏感材料。耐盐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下降缓慢,敏感材料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显著下降。苗期用0.7%NaCl处理后,群体材料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耐盐材料和敏感材料的表型比较发现,耐盐材料株高和存活率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敏感材料株高和存活率显著下降,耐盐材料相比敏感材料受抑制程度较轻。【结论】219份材料的芽期受到盐胁迫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耐盐材料和敏感材料的耐盐性不同,耐盐材料受盐胁迫的程度低于敏感材料;筛选出芽期耐盐性强材料18份;苗期耐盐性强材料2份。  相似文献   
43.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植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残留无机氮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田和向日葵田0~90 cm土壤无机氮(以N计)平均残留量分别为66.11 kg·hm-2和45.53 kg·hm-2。灌区中部的五原县玉米田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最高,可达336.93 kg·hm-2,向日葵田以东部乌拉特前旗最高,残留量达273.66 kg·hm-2。玉米田和向日葵田平均氮素年输入总量分别为514.81 kg·hm-2和314.73 kg·hm-2,以化肥氮为主,占总氮素输入的85%以上。氮素输出主要是作物吸收带走,玉米和向日葵平均氮素年输出总量为362.10 kg·hm-2和209.65 kg·hm-2。过高的氮素输入导致玉米和向日葵年平均氮素盈余分别高达235.71 kg·hm-2和168.08 kg·hm-2,并伴随着每年169.60 kg·hm-2和122.55 kg·hm-2潜在损失的氮素。通过氮素平衡的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玉米氮肥推荐用量约为280 kg·hm-2,向日葵为150 kg·hm-2,与目前河套灌区玉米和向日葵氮肥投入相比,分别节约198 kg·hm-2和128 kg·hm-2,同时该施用量也可以显著降低潜在损失的氮,降低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南疆部分高山牦牛感染牛无浆体的情况,将2018年采集于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哈尔诺尔牧场和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牦牛血样,以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提取的牦牛全血DNA进行PCR检测,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扩增了约1 5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哈尔诺尔牧场牦牛无浆体感染率为61.1%,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牦牛无浆体感染率为62.5%;阳性片段与基因库已记载的韩国牛无浆体相似性为98%,进化树分析显示与牛无浆体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新疆高山牦牛无浆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骆驼伊氏锥虫病LAMP实验诊断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索伊氏锥虫病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环状介导等温DNA扩增法(LAMP),分别对随即采样的14峰骆驼进行伊氏锥虫病诊断,并与血液涂片法对比。结果LAMP与血液涂片法检测得出的阳性率分别为35.71%和14.29%。结论LAMP可用来检测骆驼伊氏锥虫病,并且LAMP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为临床检测锥虫病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46.
2018年4月,新疆某规模化繁育猪场出现大量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育障碍症状。为确诊病因,采集胎儿组织和母猪流产分泌物,通过普通PCR、RT-PCR、real-timePCR技术,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弓形虫4种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RSV检测呈阳性,PRV、PPV和弓形虫检测呈阴性。通过PRRSV特异性引物NSP2进行PRRSV毒株鉴定,确定该猪场存在PRRSV类NADC30毒株。结果表明,类NADC30毒株是导致该猪场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说明该新型毒株已经蔓延到新疆地区,并开始对该地生猪养殖业造成危害。本试验为新疆地区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调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新疆伊犁部分地区伊犁马感染马胃蝇三期幼虫的流行情况,本调查小组于2017年9月~2018年5月,经过9个月的调查,通过药物(伊维菌素)驱虫对新疆伊犁部分地区107匹伊犁马进行了马胃蝇蛆病的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伊犁马感染了4种马胃蝇幼虫,共计收集2 791个胃蝇属幼虫,其中鼻胃蝇三期幼虫为常见物种,占比83.18%(89/107)。整个物种多样性中,物种的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鼻胃蝇34.15%(953/2 791)、兽胃蝇(831/2 791)、红尾胃蝇21.39%(597/2 791)、肠胃蝇14.69%(410/2 791)。春季与秋季驱虫后收集的四种虫体显示,春季虫体(1 678)均高于秋季采集(1 113)。伊犁马胃蝇属的物种丰富,在自然放牧状态下感染马胃蝇蛆病的现象较普遍,且多呈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8.
不同退化程度克氏针茅群落的地下结构与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群落退化程度的加大,植物种类的更替,根系类型配比越趋于简单化,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越接近予1。正常地段以丛生型禾草占绝对优势,中、强度退化地段是以轴根型根系类型为主,极度退化地段则以根蘖型根系为主。中度退化地段的大量根系集中于土壤表层,而强度和极度退化地段的部分根系观显向土壤深层延伸,细根大量减少,同时土壤中的根系密度显示出与草地退化程度成负相关,具有荒漠化植物根系的特性。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无芒隐子草和冷蒿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以及0(N0)、30kg/hm~2·a(N30)、50kg/hm~2·a(N50)、100kg/hm~2·a(N100)4个氮素(NH_4NO_3)水平,开展水氮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在21个月的分解过程中,无芒隐子草分解速率快于冷蒿。同一分解时间同水分处理,氮沉降促进两种凋落物的分解,CK-N和R-N处理,随施氮水平的增加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于N50水平分解最快,分解50%所需时间为2.15a、2.45a和2.37a、2.69a,分解95%需要9.99a、11.37a和10.75a、12.24a;W-N处理,促进作用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强,于N100水平分解最快,分解50%所需时间为1.87a和2.23a,分解95%需要8.84a和10.30a。同一分解时间同氮素水平,增雨促进凋落物分解。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初始全碳、纤维素、C/N、木质素、木质素/N和纤维素/N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雨(R)、增雨(W)、施氮(N)、减雨施氮(R+N)和增雨施氮(WN)6个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33 079.5只/m~2,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4纲10目47科,主要为弹尾纲(Collembola)、蛛形纲(Arachnida)和昆虫纲(Insecta);优势类群为疣虫兆科(Neanoridae)和等节科(Isotomidae),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了研究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增雨、增雨施氮有助于提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减雨、减雨施氮处理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且水氮交互作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表现显著,而对类群数无显著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下0~10cm土层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cm土层(P0.05)。【结论】在未来降雨增加和氮沉降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