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15个现代春小麦品种间的降水利用效率、耗水量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7.8kg/(hm2.mm),品种间最高相差1.09倍;平均耗水量一般在240.5~308.5mm之间,最高相差28.3%。品种间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合积累对籽粒贡献差异很大,花前储备对籽粒贡献平均为25%,但品种间差异较大(10%~49%);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分数为:籽粒(42%)>茎秆+叶鞘+叶片(40%)>穗轴+颖壳(18%),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最大分别相差112%、63%和27%;品种间对土壤水分消耗差异较大,其中在生育时期上以分蘖期和180~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2.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由于能同时进行大量样本分析,试验过程易于操作以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涉及红细胞凝集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操作过程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偏差,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2019—2020年在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以不覆盖露地(CK)和地膜覆盖(PM)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带状覆盖处理:SM3(覆盖带50 cm,种植带35 cm,播种3行),SM4(覆盖带50 cm,种植带50 cm,播种4行)及SM5(覆盖带50 cm,种植带70 cm,播种5行),研究了不同带幅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较CK和PM显著降低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容重4.49%~7.07%,增加土壤孔隙度4.41%~7.28%,且>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5.30%~5.31%,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4.55%~7.21%,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6.45%~60.31%,平均几何直径(GMD)提高8.73%~20.57%,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6.06%~6.15%。地膜覆盖对土壤各特征指标影响较小。秸秆带状覆盖处理较CK提高小麦籽粒产量5.0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04%。3种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中,SM3处理对土壤各特征指标影响最大,SM5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表现出较大优势。因此,SM5处理(覆盖带50 cm,种植带70 cm,播种5行)是适宜于西北半干旱区冬小麦种植的“绿色高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钴(Ⅱ)、镍(Ⅱ)在丁二酮肪—盐酸羟胺—亚硝酸钠体系中,(pH=7.8)各有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峰电位分别在-1.28V和-1.07V(Vs.SCE)。钴和镍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016ppb和0.16ppb。钴的线性范围为0.016-0.24ppb,镍的线性范围为0.16-5.6ppb,可准确用于茶叶中钴和镍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光照时间对初配母兔繁殖性能的影响,随机选择165日龄左右、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后备母兔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獭兔。对照组采用自然光照,试验1、2、3组分别人工补充光照至14h、16h、18h,光照强度为55~80 Lux。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光照时间为14h、16h、18h时,发情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光照(P0.01);光照14h时,受胎率显著高于自然光照(P0.05),16h与18h也有所提高(P0.05);光照时间为14h与16h时均能显著提高獭兔的窝产仔数(P0.01),18h相对于自然光照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以上指标,初配母兔每天光照时间为14~16h,繁殖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温室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的整个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可以解决,如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开花坐果、快速长根等。但是,应注意到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能代替植物的营养物质,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调节剂同营养元素的区别。一般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还田和秋覆膜是西北旱地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效的节水增产措施。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作物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甘肃省通渭县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比较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玉米秸秆还田、麦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麦秸秆还田和传统平作种植对西北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冬小麦全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在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分别提高6.1%和9.6%,而单一秸秆还田分别提高0.7%和4.6%。在降水偏多的2011—2012年度,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比传统平作低19.0 mm (P0.05)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在降水偏少的2012—2013年度,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平均比传统平作多耗水39.1 mm,其中,两个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的耗水量,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并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调用。与传统平作相比,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可使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1.0%~69.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6%~43.0%;而单一秸秆还田的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2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11.6%。以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增产效果最好,2年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平作提高51.1%和4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西北旱农区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覆膜种植冬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在2008—2009和2009—2010年生长季,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3种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前期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个生长季分别较CK高2.3%和1.7%,而在孕穗期至成熟期分别较CK低14.7%和7.6%。地膜覆盖可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墒情,但拔节后20~90 cm土层以及全生育期90~200 cm土层含水量普遍低于CK;2个生长季收获期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覆膜处理较CK分别低64.7 mm和47.0 mm。在2个生长季中,覆膜处理平均耗水量分别较CK多64.6 mm和77.2 mm。2个生长季夏季休闲后,覆膜处理在秋播时0~200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高29.8 mm和22.8 mm,显然,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快速恢复。2个生长季覆膜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K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8%和14.3%。在3种覆膜处理中,虽然全膜穴播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同产出效益角度考虑,则以全膜覆土穴播最优。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GGE双标图在我国旱地春小麦稳产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GGE双标图法是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以及不同环境下作物品种产量稳定性的新型有力工具。对2005年由17个试点、9个新品种(系)组成的国家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的产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GGE分析表明:在我国旱地春小麦产区的大环境尺度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5.37倍,品种间的稳产性差异很大,丰产性、稳产性均较理想的品种只占供试品种的11%,但有些品种对某些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17个试点可划分为3个类型区,其中在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8821-1-1"和"陇春9143",在青藏高原寒旱区和华北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是"青春193"和"乌麦7号"。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较理想的试点为甘肃省榆中县和青海省互助县。在7个环境因子中,生育期的降雨量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1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采取全膜穴播覆土(A)、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C)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度各覆膜方式下小麦开花期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向籽粒的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都明显高于CK,分别较CK高112.9%、128.9%和12.5%.覆膜对籽粒贡献率的提高主要是促进了叶部(叶片+叶鞘)和茎杆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但降低了穗部(穗轴+颖壳)转运率和贡献率;不同覆膜方式间比较,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以处理B最高,贡献率以处理A最高,3种覆膜方式中,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以处理C为最低.处理A、B转运率的高低差异因年份而异.虽然3种覆膜种植方式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都显著高于CK,但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有些覆膜方式不一定较CK高,且处理间差异单茎远小于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