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4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猪嵴病毒(porcine kobuvirus,PKV)3D基因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福建省某猪场采集腹泻粪便样品和小肠组织混合物中扩增猪嵴病毒3D基因,将扩增后的目的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编码有完整的3D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407bp,编码有468个氨基酸。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获得3D基因序列和GenBank的猪嵴病毒株3D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该毒株的3D基因序列和SH-W-CHN/2010/China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3.6%,与WH1株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92%。从遗传进化上看,猪嵴病毒和其他中国株在遗传进化上处在一个同一分支,匈牙利分离株处在另一分支,表明猪嵴病毒可能在欧亚大陆上各自独立进化。  相似文献   
22.
应用血清抗体间接ELISA方法对福建省8个地市的23个猪场采集的378份血清进行Hps抗体检测;采集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病例的病料,用脱纤马血TSA平板对Hps进行分离与鉴定;用琼扩试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根据GenBank登录的HS0165株的ompP5基因序列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回收目的片断并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23个猪场的Hps场阳性率为100%,猪群阳性率为36.78%;从疑似感染Hps的猪只中共分离到52株Hps,分别为血清2型、4型、5型、13型和未定型,其中血清13型Hps分离最多;3株Hps分离株的外膜蛋白P5基因(ompP5)序列与GenBank中提交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93%以上。  相似文献   
23.
鸭疱疹病毒Ⅱ型(暂定名)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自1990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淤血呈紫黑色、断裂和脱落以及皮下、脏器(肝脏、胰脏)和肠道(十二指肠、直肠和盲肠)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暂定名为鸭出血症。我们对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番鸭脏器中获得的1株含2种病毒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30-40mm和80-120mm)的分离物,以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连续4代中和后接种番鸭胚,收集死亡番鸭胚胚液进行病毒纯化、负染、电镜观察和SPF鸡胚接种试验证明获得单一病毒分离株(定名为鸭出血症病毒)。该病毒为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的有囊膜病毒,直径为80-150nm;对番鸭胚、鹅胚、麻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和SPF鸡胚的致 死率分别为100%、100%、78.3%、60%、82.1%和0%;对10-11日龄番鸭胚的ELD50为10^-7.78/0.2ml;无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鸭、鸡、鹅、家兔、小鼠,豚鼠、猪和绵羊红细胞;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Ⅰ型雏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雏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据以上结果可将该病毒确定为疱疹病毒科成员,但鉴于其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Ⅰ型)无血清学相关性,则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Ⅱ型,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4.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经常引起雏鸭死亡,蛋鸭产蛋率下降,部分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发生于某蛋鸭场的1例大肠杆菌病病例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2000年12月,某蛋鸭场有1 000多羽母鸭,于产蛋高峰期发病,产蛋率下降30%,每天死亡3~4羽,最高达10多羽,大多数病鸭在发病后2~5d死亡。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精神沉郁,嗜睡,眼、鼻有分泌物,排出绿色或黄绿色稀粪,外观腹部膨胀、下坠。剖检见卵黄破裂,子宫肿大积水,腹腔内积有卵黄,呈腹膜炎,卵巢出血、…  相似文献   
25.
三种检测猪伪狂犬病抗体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血清中和试验(SNT)、乳胶凝集试验(LAT)和PRVgpI抗体鉴别ELISA三种方法检测了42份猪血清中的伪狂犬病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NT与LAT二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7.1%(27/31),阴性符合率为90.1%(10/11),总符合率为88.1%(37/42),且SNT的敏感性高于LAT,但PRVgpI抗体与SN和LA抗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从福清海口某猪场病猪淋巴结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接种Balb/c小鼠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为100%;接种Vero细胞出现拉网病变;PRV阳性血清能特异性中和该分离毒。以上结果证实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确诊后采取隔离、消毒及注射疫苗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随着集约化养鸡业的不断发展,鸡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影响养鸡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疫病之一.生产中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大肠杆菌成为耐药菌株,使药物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再者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动物性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繁多,但对于特定地区感染鸡群的主要菌株的血清型一般不会很多,这就为采用主要血清型致病性菌株研究制成菌苗进行免疫预防提供了可行的办法.本试验的目的是应用3种不同佐剂的大肠杆菌多价灭活疫苗免疫雏鸡后,在不同时间测定鸡体内抗体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的时间利用与菌苗同血清型的致病性菌株进行攻毒试验,以确定不同疫苗的免疫保护期、抗体变化规律和免疫保护效果,为免疫预防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中和单抗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个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中和性单抗——FM20和FM29的混合物( 灭囊灵),对人工感染发病和自然发病鸡群进行被动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发病鸡分别注射20 μg·ml-1和40 μg·ml-1的灭囊灵,在 24 h 后,对照组全为阳性鸡,试验组全部阳性鸡均转为阴性鸡,转阴率达100%,以40 μg·ml -1作肌肉注射,被动免疫保护期达8 d以上;对野外自然发病鸡群肌注40 μg·ml- 1,治愈率达90%以上.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这些单抗(灭囊灵)在被动免疫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采用PCR方法扩增副猪嗜血杆菌(Hps)的寡肽结合蛋白(Opp 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全长1654 bp.将扩增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 GEX-6P-1中,转化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87 ku,以纯化的重组蛋白Opp A作为抗原,建立Hps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1.0μg·孔-1,于37℃包被1 h,待检血清的稀释度为1∶50,阳性判断标准(D450 nm)大于0.643.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用于Hps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0.
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又称为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被证实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引起。副猪嗜血杆菌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猪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