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17篇
  73篇
综合类   411篇
农作物   78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29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提高三系不育系荃9311A的稻瘟病抗性,以含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的水稻品种9311为供体,保持系荃9311B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抗性基因、剔除恢复基因和遗传背景筛选,在稻瘟病病区进行抗性鉴定,人工接种鉴定以及田间农艺性状考查,于BC2F2代获得有Pigm基因并剔除了恢复基因的改良株系,其后再与荃9311A杂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农艺性状与荃9311A无显著差异而稻瘟病抗性明显增强的三系不育系K9311A及其保持系K9311B。  相似文献   
32.
猪场污水预贮存池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场污水贮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为测定污水预贮存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该实验利用静态箱法对四川某猪场的三格式污水贮存池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一、二、三级贮存池温室气体CO2排放当量分别为555 g·m-2h-1,555 g·m-2h-1,279 g·m-2h-1,经过分级贮存后,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少;3个贮存池排放主要的温室气体均是CH4,其CO2排放当量分别为522 g·m-2h-1,526 g·m-2h-1,266 g·m-2h-1。CH4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4%,95%,95%,控制污水贮存过程中的CH4排放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3.
基于PLC的养殖场氨气生物氧化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畜禽养殖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养殖场氨气排放控制日益受到关注。养殖场氨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一方面与SO_2和NO_x结合生成大气二次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另一方面铵的沉降还可造成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生物法原理,设计了基于PLC控制的养殖场氨气生物氧化装置,实现了p H值控制、风机的启停控制、生物反应器中各环境参数的实时测量、环境参数曲线的实时显示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存储等功能。设计后在北京某猪场进行了中试装置的示范搭建,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氨气去除率达到90%,具有运行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4.
对黄土高原 3个土壤剖面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不同阶段的黄土和土壤中Rb和Sr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成土环境和成土作用强度的变化。全新世早期 ,气候比较温和干燥 ,风尘堆积速率降低 ,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土 ;全新世中期 ,气候温暖湿润 ,沙尘暴很少发生 ,风尘堆积速率极低 ,生物风化成土作用达到最强 ,以至于在黄土高原面发育黑垆土 ,在关中盆地形成褐土。到了 3 10 0多年前 ,气候恶化变干 ,风尘堆积速率加快 ,土壤严重退化。从区域上看 ,冬季风对黄土高原南部的环境效应比夏季风对北部的环境效应要强 ;黄土高原南部季风场强的变化较北部大。  相似文献   
35.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元素含量等随剖面层次呈规律性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硅铝率和Sr的含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全新世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比较干旱,沙尘暴频繁,成壤作用微弱。这些化学参数与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对比,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与黄土高原腹地的洛川剖面相比,淮河上游禹州剖面中绝大多数常量元素的含量较高,而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偏低,磁化率也显著偏低,绝对值差别很大,粒度组成当中细沙成分含量很高,这说明淮河上游黄土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地区明显不同。联系全新世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沉积与黄淮平原盛行东北风形成流沙地的事实,认为淮河上游的黄土是黄河泛滥沉积物质经过风沙活动改造,由东北风力系统搬运而来的近源粉尘堆积,再经过就地风化或者成土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2005年我国草业科学5种主要期刊发表的714篇论文的7482条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语种、时间分布等的统计分析,勾画出我国草业科技人员文献情报需求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37.
简要回顾了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建国后创立发展、停滞不前、恢复加速、巩固提高等4个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总结了50多年来新中国作物栽培学3大主要社会贡献和3个主要自身建设成就,分析了目前存在的10个现实问题,该科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标,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简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许多问题,仍需要作物栽培科学解决,其他科学无法取代,因而作物栽培工作者任重道远,作物栽培科学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8.
橙皮甙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橙皮甙是柑橘果皮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协同抗肿瘤、抗菌消炎、抗氧化、防止紫外辐射等多种生理功效和药理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中综述了橙皮甙近年来在保健功效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橙皮甙的结构与理化性质,橙皮甙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抗氧化的作用等生理效应。并对其在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
为明确大白菜TPS(BrTPS)家族成员信息及对高温胁迫信号的响应,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BrTP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特征、蛋白结构及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全基因组含有15个TPS基因家族成员,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除BrTPS14和BrTPS15外,其余成员各含有1个TPS和1个TPP结构域,并且所含motif的排列顺序也完全一致。理化性质分析发现,15个成员的氨基酸长度介于129~1459 aa之间,分子量大小在14.73~165.83 kD之间,大部分BrTPS蛋白为酸性蛋白和亲水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作为二级结构主要构成元件。进化分析表明,大白菜TPS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2类,其中ClassⅠ包含5个成员,ClassⅡ包含10个成员。本研究对高温胁迫前后不同组织和持续高温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的BrTPS基因可对高温胁迫产生响应,但在表达规律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大白菜TPS基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0.
运城盆地洪积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侵蚀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西运城盆地中条山洪积扇全新世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运城盆地的环境演变和面状流水侵蚀堆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而全新世晚期气候比较干旱。由于全新世气候的波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城盆地洪积扇地表出现过4个比较明显的面状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阶段,时间分别在11500-11000a B.P.、3850~3300a B.P.、2200~2000a B.P和1300-800a B.P.。其中,11500-11000a B.P.间的侵蚀-搬运阶段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后三个阶段则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探索黄土高原侵蚀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